淘金员工持股计划 资本运作“隐形”托底

2015-12-24 09:26 上海证券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淘金员工持股计划

  □核心逻辑是,由于员工持股计划涉及公司员工、大股东以及管理层的切身利益,上市公司方面对股价的诉求会比较强烈。

  □信达证券研报认为,持股成本是员工持股计划的最后一道防线,一旦接近甚至跌破,便具有相对较高的安全边际和明显的投资机会。

  □申万研报认为,员工持股计划中高管认购比例超过50%的公司,其后股价表现显著强于由众多员工分摊持股计划的公司。

  □在今年7、8月份股市大调整期间,不少公司终止了员工持股计划,现在随着市场的回暖,部分公司重启计划的概率极大。

  欧浦智网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买入公司股票140.5万股;达实智能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完成485.5万股公司股票购买;亿纬锂能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达到354.8万股公司股票购买目标……随着股市的走强,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重现活跃迹象。“虽然还没有达到上半年5、6月份那般火爆,但参与的公司明显多了起来。”某券商资管部门人士告诉上证报记者。

  记者梳理发现,一些较早实施的员工持股计划已经获利离场,其丰厚的收益给了市场极大的刺激,员工持股计划买入股票的价格成为不少投资者进行买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亏了谁都不能亏员工!如果股价跌破员工持股的成本,我认为安全边际是相当高的,也就是很不错的投资机会!”有券商投顾如此提示。

  员工持股计划重趋活跃

  据上证报资讯的统计数据,12月份至今,沪深两市有12家上市公司披露员工持股计划完成购买,11月份有18家,而整个10月份只有6家公司披露员工持股计划完成建仓。

  这一轮的员工持股计划建仓热潮始于11月份。“今年上半年股市特别火,很多公司都在筹划员工持股计划,特别是7月份,一个月内有159家上市公司推出员工持股计划。不过,这些员工持股计划后来有的终止了,而动作快的已经完成了买入,11月份和12月份应该是这一批高峰期的收尾盘。”长江证券一位投资顾问向记者介绍。

  “在7月份的那波暴跌过程中,很多员工持股计划完成了买入,后来损失(浮亏)相当严重,部分公司的大股东因提供担保而深受牵连,这也让其他公司产生警惕,不少公司甚至就此终止了员工持股计划。”上述投资顾问称。上证报资讯的统计数据亦证实了这一点:7月份有12家公司披露员工持股计划完成购买,而同期有24家公司披露终止员工持股计划。

  虽然股市深度调整确实给很多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带来一定的障碍,但多数公司仍选择了将员工持股计划继续实施下去。“说到底,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投机行为,而是基于对公司长期发展的信心,希望员工也能分享公司的发展成果。”一家上市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据记者了解,该公司在今年6月底完成员工持股计划的购买,最多浮亏超过60%,大股东为此不得不两次向提供融资的券商追加担保物。

  从员工持股计划整体来看,还是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收益率。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沪深两市合计有120家公司完成员工持股计划的购买,其中86家公司的员工持股计划处于浮盈状态,浮盈超过30%(含30%)的公司达到57家,更有3家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的浮盈超过100%。

  研究数据也提供了这方面的佐证。据申银万国11月份披露的一份研究报告,以wind员工持股指数测算员工持股板块表现,去年7月至今年11月初,员工持股指数已经取得了155%的涨幅,远高于同期wind全A指数、上证综指和创业板指105%、78%、96%的涨幅。

责任编辑:傅昱佳(QF0007)  作者:覃秘 乔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