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日常营养中最常见的缺失元素包括钙、锌、铁,三大元素缺乏的症状中,钙、锌和各种维生素缺失的严重性已广为人知,但铁缺失的重要性认知却远低于前三者,缺铁的初期症状往往是容易被忽视的。12月12日,“亨氏小铁人养成计划”系列讲座在广州开展,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教研室主任庄思齐教授指出,我国7-12月龄婴儿缺铁性贫血发病率高达20.8%,家长们要关注宝宝缺铁和贫血的问题。
铁缺乏症婴儿组患病率高
据了解,“缺铁”是宝宝成长过程中最普遍的营养缺乏问题之一,但它却常常因前期症状不明显而遭忽视,一旦被发现往往已经是中期。2004年12月《中华儿科杂志》第42卷第12期《中国7个月-7岁儿童铁缺乏症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显示,铁缺乏症是遍及全球的营养缺乏性疾病,儿童尤为突出。在我国,7-12月龄婴幼儿缺铁性贫血发病率则高达20.8%。
缺铁会影响婴幼儿认知、学习能力和行为发育,智商较正常儿童平均低9个百分点,而且这种损害可持续到儿童期,对学习以及成年后就业都有着重大和不可逆的永久损害。专家建议,当孩子精神不好、食欲差、经常疲乏无力时,应观察孩子是否有面色、口唇、牙床皮肤黏膜苍白,若有,应想到小儿贫血,及时去医院检查。
儿科专家庄思齐教授指出,宝宝出生后在母体内带来的铁元素逐渐被消耗,6个月后体内基本上已经没有来自母体的储存铁,而哺育宝宝的人乳和牛乳中含铁量均较低,因此在这个阶段要开始添加强化铁元素的辅食。
及时添加辅食能预防贫血
2015年7月,中国疾控中心与河北疾控中心发布了《辅食干预对6-11月龄儿童营养与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及时、科学地遵循正确的喂养方法及婴幼儿专家建议的添加量为宝宝添加辅食,能有效地降低婴幼儿患贫血的比例。该研究对实验组的婴幼儿进行辅食干预,与一般家庭喂养的喂养儿进行比较,6个月后,数据显示,实验儿相比对照组婴幼儿贫血率降低了61.4%。
庄思齐教授在讲座中表示,从强化铁的辅食中补充营养是预防和治疗缺铁性贫血的良好方法。比如,强化铁的米粉和泥糊类辅食可有效补充营养及铁。肉类和动物肝脏中铁的含量较高,肉类佐餐泥也可补充辅食添加期宝宝的营养所需。
另外,庄教授说:除了已经患有缺铁性贫血的孩子,需要口服补充铁剂,不建议给普通宝宝单纯补充口服铁制剂,因为这类制剂易引起宝宝胃肠道反应,大多数铁剂的口味也不好,令宝宝难以接受。
庄教授也不建议2岁以下的宝宝吃成人食物。成人食物制作不够精细,宝宝稚嫩的肠胃难以消化,影响吸收。并且婴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对营养需求比成人高,特别是对蛋白质、铁、锌、钙及多种维生素的需求量较大,成人食物难以满足。更为重要的是,成人食物往往添加调味剂,容易使宝宝从小养成重口味的习惯,易养成挑食、偏食的习惯,导致饮食不均衡,还可能增加日后患心血管等疾病的几率。
庄思齐教授指出,中国婴幼儿7、8个月后,与国外孩子相比,生长曲线出现下降,跟辅食添加不够有很大关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少家长在辅食添加方面有很多误区,如以汤代替辅食,经常喂饮凉茶、不加固体食物、忽视体重偏差等。“很多广东人喜欢煲汤汁给孩子喝,其实瘦肉汁没什么营养,孩子大便臭,就以为是上火热气,喂小儿喝凉茶,也是一个不好的做法,凉茶对婴幼儿的消化系统损害是有研究定论的。”南方日报记者 严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