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时间12日晚19时26分,在延期超过24小时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最后一次全会上,大会主席、法国外长法比尤斯举起带有大会标志的绿色小锤,宣告里程碑式的《巴黎协定》诞生,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迈出重要一步。
《巴黎协定》确定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的目标,并提出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
《巴黎协定》 确定气温升幅目标
当天,巴黎北郊布尔歇会议中心的“塞纳”会议厅座无虚席,《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代表团全体起立鼓掌,祝贺这一历史性协定的诞生。
各国代表还通过相关决议,就《巴黎协定》的落实和一些细节作出安排,宣告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成功闭幕。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法国总统奥朗德与法比尤斯携手起立,向与会代表致意。
“近150个国家和政府领导人参加开幕式,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交自主贡献文件,13天的谈判成果让我们每个代表团都能昂着头回去,因为我们承担起了这一巨大的历史责任。”法比尤斯流着眼泪说。
《巴黎协定》共29条,包括目标、减缓、适应、损失损害、资金、技术、能力建设、透明度、全球盘点等内容。
权威人士 协定凝聚各方共识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当天在大会闭幕式上说,《巴黎协定》是一个“公平合理、全面平衡、富有雄心、持久有效、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定,传递出全球将实现绿色低碳、气候适应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积极信号。同时,协定起到了衔接2020年前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力度和2020年后加强切实行动的作用。
解振华说,虽然协定并不十分完美,但是中方对协定“完全支持”。协定凝聚着各方最广泛的共识,体现了世界各国利益和全球利益的平衡。
“没有‘制定切实的路线图’这个表述,发达国家关于2020年前每年为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应对气候变化支持资金的承诺就成了画饼,”中国代表团成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邹骥说,“有了路线图这个说法,明年开气候变化大会,我们就可以以此为依据来讨论了。”
我外交部 国际合作迎新起点
外交部发言人洪磊13日表示,巴黎时间12月12日,气候变化巴黎大会达成包括《巴黎协定》和相关决定的巴黎成果,在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具有重要历史性意义,中方对此表示欢迎。
洪磊表示,中方一直积极推动巴黎谈判取得成功。习近平主席就此多次与有关国家领导人发表联合声明,并出席巴黎大会开幕式,系统阐述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主张,为谈判提供了重要政治指导。中方团队本着负责任、合作精神和建设性态度参与谈判,为促成巴黎大会达成协议作出了重要贡献。这充分展现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洪磊说,巴黎大会是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新起点。中方将与国际社会一道,继续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努力作出更大贡献。
《巴黎协定》要点
■长远目标
《巴黎协定》的长远目标是确保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付出努力”。研究显示,目前全球气候平均气温已经比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大约1摄氏度。
■减排目标
为实现该协定的长远目标,与会各方同意每隔5年重新设定各自的减排目标。目前已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交了从2020年起始的五年期限内减排目标。
■评估目标
该协定要求与会各方今后4年内重新评估各自的减排目标,以便适时作出调整。该协定希望,各个国家和地区能够在可再生能源更廉价、更有效的前提下加大减排力度。
■透明度
该协定作出透明度规定,要求缔约方汇报各自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以及减排进展,但赋予发展中国家适度“弹性”。
■资金
《巴黎协定》要求发达国家继续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从而帮助后者减少碳排放以及适应气候变化。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发达国家曾承诺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但至今未兑现。
■损失和破坏
该协定包含“承认”损失和破坏的内容,主要是针对由气候变化引发的灾难。不少岛国正面临海平面上升所带来的威胁,对该条款表示欢迎。
新闻纵深
新能源“钱”景看涨?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的全球气候变化新协定为控制全球气温和温室气体排放设定一系列目标。不少环保组织、科研人员和政商界人士认为,这些“雄心勃勃”的目标将推动世界转向更为清洁的新能源。
化石燃料或终结
《巴黎协定》确定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的目标,并提出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新协定还指出,全球将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不少环保组织和政界、商界人士预计,巴黎协定设立的这些目标将促使全球转向更为清洁的能源,可能预示着“化石燃料时代的终结”。
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称巴黎协定为“具世界性且雄心勃勃”,认为它向各国政府、企业和投资者发出“明确信号”:“全球经济从以非清洁能源驱动向可持续增长的转变正在坚定且不可避免地进行。”
实际上,这一转变已经露出苗头:发达国家市场的煤炭价格由于污染防控措施严格等压力,已经暴跌;英国仅存的一些深井煤矿由于太阳能设备日益普及,面临关闭;而美国、德国、中国等不少国家近年可再生能源设备急剧增长。
投资流向新能源
联合利华公司首席执行官保罗·波尔曼认为,巴黎协定的影响范围“远超各国政府的行动”,将体现在多个行业和层面。“当世界认识到正着手全球经济无碳化这一前所未有的计划时,这种影响在银行、股票交易所、企业董事会和研究中心也将被感受到。”
要实现巴黎协定设定的控温和减排目标,除了需要各国政府落实巴黎协定相关承诺,也有赖于企业、消费者、投资者等各方面共同应对。而在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主管汉斯·约阿希姆·舍尔恩胡伯看来,投资者对达成目标尤为关键。
路透社13日援引多方估算报道,实现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变所需资金数以万亿美元计,包括用于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对新能源的补贴等。
就在上周,全球26家公共和私营金融机构、部分股票交易机构已经聚首,协商应对气候变化相关议题。据英国《卫报》报道,这些金融机构总资产规模超过11万亿美元。
墨西哥前总统费利佩·卡尔德龙说:“从现在开始,精明投资者的资金将不再流向化石能源,而是更为清洁的能源、更为智能的城市,以及更为可持续的土地利用。”
“负排放”技术待发展
一些科学家指出,目前气候变化趋势下,要实现巴黎协定提出的升温控制和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目标,除了大力减少碳排放,还须借助技术创新,以实现从大气中移除二氧化碳、即“负排放”。
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主管舍尔恩胡伯指出,生物能源、碳捕捉、碳储存等相关技术,以及植树造林,都有助弥补碳排放。
不过,现有技术下,发展上述措施都存在负面效应,其中之一就是需要使用大面积土地。
按照德国国际安全事务研究所研究员奥利弗·戈登的说法,“负排放”截至目前还算是“科学幻想”,“我们需要严肃探讨其影响,大规模研发。”(特稿·新华国际客户端)
新闻综述
协定为何备受好评?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12日晚通过《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历经约两周“马拉松式”谈判,大会达成的协定缘何备受关注,同时获得外界普遍好评?
共识“来之不易”
纵览《巴黎协定》具体内容,协定在推动各国为减排付诸行动方面频繁使用“邀请”、“呼吁”、“要求”和“进一步要求”等措辞。虽然这些措辞在约束力上有所欠缺,但考虑到协定牵涉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内容中根据缔约方的多样性诉求所展现出的“弹性”被认为对协定达成至关重要。
事实上,绝大多数《公约》缔约方均认同遏制全球气候升温、使用清洁能源的重要性,但相关举措需要的资金投入以及对自身经济的制约作用让不少国家有所顾忌,这为《协定》内容纳入更多约束性措辞带来了难度。
这种情况下,180多个国家提交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协定》文本12日晚在《公约》缔约方大会上未经拖延而获得顺利通过,均显示出先前达成的共识所获得的肯定与支持。
合作“里程碑式”
这次《协定》的出炉,被不少分析师、媒体和官员誉为“全球合作”的典范。
设在美国华盛顿的智库世界资源研究所气候项目负责人珍妮弗·摩根认为,与《公约》框架下先前的法律文件不同,《巴黎协定》不仅富有雄心,而且得到了更多发展中国家的支持,“标志着一种国际合作的新形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团结在一个共同且公平的框架下”。
其中,《巴黎协定》增加了“承认”气候变化带来损失和破坏的内容,主要是针对由气候变化引发的灾难,顾及了不少岛国的利益诉求。这些岛国正面临海平面上升所带来的威胁,主张更积极的减排举措,并致力于推动国际社会承认它们所受的威胁。
英国《金融时报》评论,《巴黎协定》是“具有历史意义的、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合作”,其内容增强了减排决心、让努力方向更加明晰,推动全球各国承担更多责任。更重要的是,它推动了全球范围内最广泛的参与,这在先前的全球合作中并不多见。
履约“任重道远”
《金融时报》评论,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现在已经进入又一个挑战阶段,即条约的迫切履行。眼下,各国只是通过谈判代表在外交上取得共识,而要将这一共识付诸行动,需要考验的是各国推动本国社会、经济和民众共同参与的政治智慧和决心。
以美国为例,总统奥巴马为削减碳排放已经几乎用尽行政权力,付出更多减排努力似乎要依赖于共和党控制的国会。现实情况是,共和党对气候变化是严重问题的说法并不买账,无意投票表决是否批准援助发展中国家向“绿色经济”转变。
此外,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在推动清洁能源方面也阻力重重。印度总理莫迪决心推动解决边远地区通电难问题,而依据现有条件看,通电的解决方案只有依靠大规模燃煤发电解决,这对减排前景带来难度。
“我们应该认识到印度面临的挑战。”潘基文接受媒体采访时说,“3亿人口没有通电,数以亿计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特稿·新华国际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