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名词
大城管体制
类似于大部制
建议原文:理顺城市管理部门职责分工,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构建“大城管”体制。
解读:北京理工大学行政管理学副教授杨彦解释,北京将构建的“大城管体制”类似于“大部制”的构建,“目前我们的城管体制是传统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虽然职能分得很细,但有些职责又没法分清楚,所以这样就很容易扯皮。‘大城管制’就是要打破这种各部门之间的壁垒,解决城管执法难的问题。”
“比如街头城管在执法时,一个事情会牵涉很多职能部门,城管没有执法权限,就得把工商、公安、税务部门都带上。”杨彦表示,目前本市城管存在合法性缺失的问题,大城管体制也将有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
杨彦还分析,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大城管体制”最直观的影响将是今后向政府“求助”时不用再面对不同的部门了,“我就只认一个大城管部门,他们就能解决”。
文/本报记者林艳
海绵城市
将消纳利用70%的降雨
建议原文:大力建设“海绵城市”,健全“西蓄东排、南北分洪”的城市防洪体系。
解读:对于“海绵城市”的概念,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副总工张书函表示,今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给出了明确定义,即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张书函指出,按照《意见》要求,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而目前北京仅仅10%左右的城市建成区可以达到目标,2020年要达到20%则需要努力才有希望。
“建设‘海绵城市’很大一部分内容是要做好雨水的控制利用。”张书函说,比如对于新建机动车道,可适当推行透水沥青路面。
据悉,市水务局正在进行相应的“海绵城市”建设的建议,将提交市政府。
文/本报记者解丽
可在中心城区试点
直管公房租金调整
建议原文:建立住宅出租规范化管理制度,推动老城直管公房管理体制改革。
解读:直管公房是我国特有的历史产物,它是在住宅实行商品化之前由政府财政出资新建的住房。早年的公房大多是父母单位所分,其中由房管所管理的属于直管公房,承租人仅享受居住使用的权利。近年来,因公房拆迁、租赁等问题而引发的纠纷呈上升趋势。
“十二五”期间,北京已经开始尝试在老城中创新土地和房屋产权交易政策,提高土地和房屋流转效率,包括加强研究直管公房产权置换的方式方法,逐步完善四合院收购、代理和交易市场等。今年10月,北京市政协召开议政性常委会,对于“十三五”期间北京直管公房的问题,政协委员建议加快破解直管公房管理滞后难题,要在中心城区试点直管公房租金调整、房屋租赁、使用权交易以及准物业管理等方面改革政策,落实管理责任,严禁直管公房擅自改变用途、转租转借。文/本报记者董鑫
今年人口控制的目标是2177万
对话人:市发改委主任卢彦
北青报:对于城市病的治理,备受关注的人口问题,目前的控制成效如何?
卢彦:过去五年,人口的增量和增速都实现了双下降。今年人口控制的目标是2177万,预计“十二五”全市常住人口增量215万,是“十一五”增量的一半;预计年均增速为2.1%,也比“十一五”年均增速5%大幅下降。我们还做过这样一个测算,“十一五”时期,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需要人口增加大约7.4万人;“十二五”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只需要人口增加大约5.7万人,这也说明了我们的经济发展对人口依赖程度在下降,说明劳动生产率在提高,说明产业发展更高端了。
北青报:“十三五”期间,北京的发展重点会聚焦哪些方面?
卢彦:有四大重点建设项目,包括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通州市行政副中心及其他新城重大项目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项目和生态环境重大项目。作为首都,核心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政府要履行的最重要的一大职责,东、西城将会有301项重大基础设施和环境改造项目,包括轨道交通、停车设施等基础设施项目,还有胡同街巷环境整治、文保区风貌保护、棚户区改造等众多与民生改善相关的项目;通州是行政副中心,也将推进297个重大项目的建设,包括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项目,以及污水、垃圾、河道治理等生态环境项目,还有环球影城主题公园、国家大剧院舞美基地、新建综合三甲医院等医疗卫生项目等等。
北青报:与“十二五”相比,北京在“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最大的特点会是什么?
卢彦:“十三五”和“十二五”最大的特点,就是“十三五”是在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基础上发展,在北京发展优势不明显、不突出,不必要发展的产业,我们都坚定不搞。也就是说,今后北京只做白菜心,不做白菜帮子。从这个发展角度看,“高精尖”产业在下一步经济发展中会坚定不移地做下去。文/本报记者林艳图片制作/沙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