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巴黎恐袭引发反思
法国民众遭遇恐怖袭击后经历了愤怒和不解,而现在,从政界到学界,从媒体到普通民众,更多的是对现实的反思:这场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战争是怎么开始的?又将怎样结束?但很多人感到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整个社会表现出创伤后的无力感。
申根协定怎样调整值得研究
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巴黎研究所(智库)专刊21日刊载几位法国国际问题专家的论坛文章称,巴黎恐怖袭击是一伙训练有素的武装恐怖分子所为,实际上是中东战争蔓延到了欧洲。这是一场非常规的战争,以造成恐惧心理为目的,选择的目标是有战略意义的,他们攻击的是正在进行足球比赛的体育场、音乐厅等目标,这些地方实际上是西方生活方式的象征,他们是在针对年轻人和文化多样性进行攻击。
法国的分析人士认为,针对“伊斯兰国”的行动少不了加强军事打击行动,但只靠军事行动可能无济于事,需要综合运用外交、社会、经济等手段解决中东问题。
法国经济部长马克龙21日则指出,法国社会有些人接受极端思想在国内从事恐怖活动,法国社会对此有一定的责任。他指出,法国社会对穆斯林有歧视,与其他族群相比,穆斯林较难获得工作机会。
有分析人士指出,此次袭击显示,欧盟国家情报机构之间的合作有待加强。申根区国家之间边境不设防,各国司法部门出于主权考虑不愿共享信息,这使得犯罪分子可以随意在申根区一国犯罪然后潜逃至另外一个国家。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未来申根协定怎样调整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新华社记者 应强 郑斌
呵护并发挥中小国家反恐作用
在世界主要大国积极谋划反恐战争新战略,发起打击“伊斯兰国”和其他恐怖组织新一轮军事行动的重要时间节点,如何呵护并尽力发挥叙利亚、伊拉克、也门、索马里和利比亚等中小主权国家的巨大作用,应当成为国际反恐战略的关键性环节。如果叙利亚、伊拉克等主权国家国内政治进程不能取得积极进展,经济不能得到复苏和发展,民众生活得不到稳定和改善,那么,恐怖主义的繁衍地和活动空间就不能彻底铲除。即使国际反恐统一战线成功组建,反恐战争的军事打击进展顺利,战果也只是初步的,“伊斯兰国”等恐怖势力以后还会死灰复燃,卷土重来。
必须看到,“9·11”恐袭事件以来,以美国为首的有限反恐联盟,把反恐与推进价值观外交和追求经济和地缘政治利益融合在一起,采取军事入侵、颜色革命或新干涉主义手段,引发伊拉克、阿富汗、叙利亚、也门、利比亚等国家国内政治力量失衡和主权国家功能运作失灵,整个中东地区持续动荡不定,为“伊斯兰国”等恐怖组织提供了繁衍的温床。因此,尊重伊拉克、叙利亚等主权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政治进程和发展道路,是呵护并发挥他们反恐关键性作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协同叙利亚、伊拉克等国军事打击“伊斯兰国”和其他恐怖组织的同时,国际反恐统一战线应当有计划地向这些主权国家执政团队提供经济、军事和人道主义援助,帮助他们提高治国理政和打击恐怖犯罪的能力、振兴经济、改善民众生活。这是赢得反恐战争彻底胜利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主导作用是最佳选择。特别是在协调各方切断“伊斯兰国”等恐怖组织金融命脉方面,应有更多作为。吴祖荣(作者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