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15年内占据国际市场三成份额(2)

2015-11-24 09:50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中国机器人15年内占据国际市场三成份额

专家展望

下一代机器人与人共融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天然

汽车行业、造船、造飞机的企业中,很多零部件都是用高精度的生产系统加工出来的,但在装配时还需要人类亲力亲为,目前机器人还不能满足相关装配需求。劳动密集型产业希望用机器人替换人类,但这并非简单的事。

智能制造的发展要求机器人和人的关系要发生改变。人与机器人应该是共融的关系,双方能在同一自然空间里工作,紧密地协调,自主提高自身技能,自然的交互,同时保证安全。就像朋友,可以相互理解、相互感知和相互帮助。

与人共融是下一代机器人的本质特征。在开发这种机器人时,要把人类的符号化能力、学习能力、预见能力、自我调节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与机器人的精准、力量、重复能力、作业时间、环境耐受力结合在一起。

网络机器人可隔空感知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教授 席宁

网络不仅能够传播数据、声音等信息,还可以传播动作、感觉,二者结合就是“超媒体”。网络和机器人的结合,不仅可以实现远程操作,更可以远程感知。

能“隔空感知”的网络机器人首先可以用来支持远程医疗服务,例如乳腺癌的远程诊断。目前,乳腺癌诊断手段是通过X光,但X光只能诊断出80%左右的肿瘤,有20%的肿瘤只能凭借医生的经验,用手触摸进行诊断。如果缺少有经验的医生,这20%的肿瘤就无法诊断。

网络机器人可以通过传感器,将病人身体的情况通过网络传输到有经验的医生处,通过科学装置再现出来,帮助医生对病人进行诊断。

记者体验

Hi!机器人管家

拥有机器人管家,生活将变得怎样?世界机器人大会“智慧生活馆”呈现出一个幸福的答案。

在这个智能之家,家用电器能听懂人类的语言。

“欢迎回家!”记者刚进家门,一只白色小猫竟上前问好,原来这不是宠物,而是智能管家机器人“摩哆”。“摩哆”能通过主人的语言、手势,瞬间领会指令,远程遥控各种小家电。这不,记者刚在客厅的沙发中坐下,想看看电视,“摩哆”就已经打开电视机,调节好空调的温度。

想喝点饮料,身材婀娜的机器人“小智”就来到身边,双手奉上各种饮料。“家里怎么有点儿脏?”记者嘟囔着,脚下,扫地机器人已开始麻利打扫,沙发拐角、茶几底下,任何角落都不放过。扫地机器人的头顶还有个能上下转动的微型摄像头,它还能在电量低时自己“觅食”——自动寻找充电位置充电。

“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音乐声起,幼教机器人已经扭着小屁股跳起了舞蹈。这个机器人很会“看孩子”,它能实时监听孩子的哭声,只要小宝宝一撇嘴,它会立刻通知孩子的父母。孩子长大了,机器人不仅能陪孩子游戏,还能教孩子跟读英文,看图识物。

“肚子有点饿呀!”记者话音刚落,厨房里已传来倒油声,烹饪机器人点火做饭。肉片、蘑菇逐一下锅,机器人大厨按照主人的口味,提前设定好火候、作料配比,既保证味道,又保证营养。食材在锅里翻炒,很快,一盘蘑菇炒肉片出锅了,香气四溢。

家门外是乒乓球场,一场精彩的人机对战正在上演。身高1.7米的仿真机器人右手执拍,动作娴熟,它凭借摄像头,捕捉对手的步态以及乒乓球的轨迹,快速计算击球的落点和力量。

Hi!机器人。有了这些朋友,我们的生活将越来越方便、快乐。本报记者 刘欢

责任编辑:刘洪昌(QF0001)  作者: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