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灰色地带的高频交易正身处舆论漩涡。伊世顿贸易公司以约700万元人民币的初始资金,通过高频交易程序化交易软件自动批量下单、快速下单,获利20多亿元,引发市场哗然。
不久前,芝加哥联邦法院陪审团判决,高频交易员米歇尔·科斯夏被判定在商品交易欺诈和幌骗罪名成立。这是美国首宗引用反幌骗交易法判定幌骗罪的刑事案件。
高频交易神秘莫测,一时间令人生畏。高频交易到底为何物?如何通过高频交易快速获利?高频交易是否会影响价格、操纵市场?
与速度赛跑
高频交易锋芒过人,以惊人的速度捕捉市场转瞬即逝的价格误差。高频交易是一类特殊的算法交易,也是程序化交易的一种,其资金流动性很高,持仓时间极短,计算机不断地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做出极快的反应。
而程序化交易的定义更为宽泛,一般是指根据一定的交易模型生成买卖信号,并由计算机自动执行交易指令的过程,包括算法交易、量化交易、高频交易等多种交易形式。
高频交易广泛应用于期货、期权上,股票融券日内交易也有一些高频交易的身影。高频交易的特点是账户不大,交易量巨大。它能够弥补人为操作在速度上的限制。
“高频交易是通过分析高频数据,来找到市场微观结构里瞬时的套利空间”,沪上一家私募机构负责人方录(化名)表示,高频交易的逻辑比中低频模型相对直观,主要利用速度优势和价格偏差获利。
“该公司账户组平均下单速度达每0.03秒一笔,一秒内最多下单31笔”,伊世顿的案件报道中如是写道。
据了解,海外市场的高频交易竞争主要体现在速度上,且已达到极致。“海外的服务器一秒可以下单20万张。速度在10微秒以下,国内目前最先进、速度最快的海外软件大概在250微秒左右”,海外一家对冲基金投资经理陈理(化名)告诉记者,国内服务器速度普遍较慢,远没有达到速度竞争的地步,而国外高频已竞争到微秒、纳秒级别了。
除速度竞争激烈外,海外高频交易策略已经离开模型,以及输入策略编码的阶段。“大型的公司速度占60%,技术占40%。程序模仿人类大脑,学会自己思考。机器人会学习高等数学、物理,根据书本中的逻辑,自行产生交易策略”,陈理说。
“国内市场的高频交易显然还处在美国10年前的水平”,有市场人士直言不讳,高频交易原来属于小众群体,近两年随着量的不断增大,开始慢慢壮大。
据了解,高频交易大致可概括出四种交易策略,分别是执行策略、做市商策略、投机策略和试探性策略。执行策略用来执行大单,寻找最优价格成交。做市商策略即通过赚取买卖价差来获取利润。投机策略和试探性策略在国内都有团队在运作。
幌骗交易惹的祸?
事实上,除开立31个账户自买自卖以及绕开期货公司柜台风控的行为涉嫌违规外,高频交易是否扰乱了市场也成为关注的焦点。不少业内人士指出,伊世顿的操作手法很接近幌骗交易。
所谓“幌骗交易”(spoofing)是通过虚假报价再撤单,即先下单,随后再取消订单,借此影响股价。“幌骗者”(spoofer)通过假装有意在特定价格买进或卖出,制造需求假象,企图引诱其他交易者进行交易来影响市场。通过这种“幌骗”行为,“幌骗者”可以在新的价格买进或卖出,从而获利。
“幌骗交易”的最著名案例是美股2010年5月6日发生的“闪电崩盘”事件,导致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瞬间暴泻近千点,美股市值蒸发近万亿美元。美国司法部于5年后控告36岁的英国高频交易员萨劳,指他涉嫌以“幌骗交易”,即利用自动化程序,设下大量指数期货沽盘,推低价格后取消交易,让自己能够以低价购买图利。
据陈理介绍,严格意义上,幌骗交易不能算作交易策略,但可以被视为试探性策略的一种。试探性策略一般分为两种:一是捕捉其他的程序化策略或者投机策略。二是探测市场上有多少程序化交易在运行。
“后者会突然挂一笔大单或撤一笔大单,以此得到其他买卖价位对此做出的反应,从而试探出市场上有多少程序在依赖跟随这一大单。通常在市场高点或者低点时可以捕捉到其他程序的止损点设在哪里”,陈理称。
试探性策略可能会在极端情况下扰乱市场。“例如,沪指3000点已经是一个底线。试探性策略反而会在此点位挂卖单,将指数推到2995点,看下市场会如何反应。市场继续往下跌就会扰乱市场”,陈理表示,这种策略在大的点位关口试探买家和卖家的心态,会扰乱市场。
目前,国内有撤单量限制,会占用一定成本,试探性策略并不像国外市场那么多。“国内也有团队在做,在商品期货上曾出现过”,沪上一位不愿具名的量化投资人士表示。
不过,陈理同时也表示,即使在国外略宽松的市场环境下,幌骗交易和自成交都属于违规。国外市场没有撤单量和成交量的限制,投资者不会开立很多账户,高频交易在技术上可以避免这种违规。
实际上,国外市场中的幌骗交易却比想象中要多。“监管机构一直在查幌骗交易,一直有投资者被罚款,基本上1个月会有一则案例。但类似闪电崩盘市场影响这么大的很少。”陈理说。
“出现闪电交易时,市场交易量会突然变少,程序会认为得到很强烈的买或卖的信号,从而直接执行。事实上不大有人制造闪电交易,因为一旦发生,交易所会停止交易,以前的下单视为无效,制造闪电交易的人还会收到罚款。”陈理说。
尽管如此,美国的监管条例对幌骗交易并没有明令禁止。“基本上这是一个灰色的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