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给小平台的窗口期
值得注意的是,滴滴出行在10月刚发布了一项业务——“滴滴试驾”。滴滴方面称,该业务旨在为有购车计划的用户提供汽车试驾体验服务以及真实的车辆使用信息,同时也是滴滴出行在汽车营销领域移动化、体验化的精准营销尝试。
作为出行O2O领域的佼佼者之一,滴滴表露过对汽车后服务市场的野心。“但以出行领域来看,滴滴还没有取得绝对优势,不会大规模深入汽车后服务产业链。这样留下的其实就是时间窗口,小平台在窗口期有被大平台收购的可能。”黄渊普对记者说,每一个公司都会从战略高度判断发展的轻重缓急,现阶段还不是滴滴深入产业链的最佳时机。
在他看来,尽管上门洗车作为切入口受阻,汽车后服务市场仍会很热,其他领域还会不断涌现出尝试者。目前来看,二手车线上交易可能更容易发展起这一套高频切低频逻辑的方向,但也仍处在培育期。“小平台的死亡很正常,哪一天有大平台死掉才是真正对行业具有指示性作用。”黄渊普说。
《《《
行业反思
疯狂补贴造出O2O“死亡名单”
◎每经记者 赵娜
如果说前两年是O2O创业的爆发期,今年尤其是下半年开始则进入了“退烧”期,O2O行业“死亡名单”越来越长。《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留意到,以高频低价切向低频高价、以“免费”先圈用户,是很长一段时间里O2O企业的普遍做法。今年,在大环境的变化和资本市场趋冷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原本蜂拥而上的O2O创业被迫“降温”,洗车、家教和外卖等多个O2O领域,都出现了企业因资金链断裂或是战略问题停止运营的案例。
那么,“虚火”退却中如何理性看待O2O创业?
商业模式与1%成功率
近期,多家O2O企业出现停止运营或业务调整。洗车平台e洗车暂停运营上门业务,转向开发2B业务;家教O2O平台“老师来了”已经停止运营;区域性O2O外卖平台叫个外卖转型做线下餐饮连锁店。这暴露了制约O2O发展的瓶颈之一,线下服务能力跟不上快速扩张的速度。“大部分的公司是不幸的。”KKR亚洲区执行董事赵福近期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直言,创业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量的O2O企业最终会死掉。“寒冬”之下更要认识到所谓的风口,只是行业发展跟技术发展交叉在某个时间点促成了机会,有机会不等于能做成,成功的概率或许仅有1%。
赵福认为,很多项目的商业模式本身有问题。对平台来说,通过补贴用户、交易额可能在短期内有高速增长,实际这些被扭曲了的数据并无意义。
O2O创业长远仍有机会
O2O到底是什么?企鹅智酷在其报告中概括成了三项:一,需求明确,用户、商户都有需求;二,流通顺畅,实物或服务均可上门;三,质量可控,购买前可预期,购买后可追踪。《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留意到,随阶段变化,目前影响O2O创业成败有多个关键因素:大前提是进入时机。其他还包括,跟风创业不能解决痛点且自身模式无法形成壁垒;疯狂补贴,某种程度上是繁荣假象;高频切低频的可行性;平台与服务人员的利益共同体关系并不牢固等。
尽管如此,短期走势不好不代表长远看O2O创业再没机会,仍有出现滴滴快的这样佼佼者级别的机会,只是要更加体现创新。
O2O分析师、亿欧网联合创始人黄渊普分析称,每一个公司都会从战略高度判断发展的轻重缓急。小平台如果想独立杀出重围,“需要干的是另外一回事,有全新的模式和产品思路”。
哪些O2O服务适合以高频切低频?最好满足两点,黄渊普说,一是产品+服务能够相对标准化;二是规模经济能快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