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经济”能走多远 这些年“烂大街”的某某经济

2016-04-11 11:41 解放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网红经济”能走多远

当“网红”成功上位“天王嫂”,当Papi酱以1200万价码被“收购”,“网红”一词陡然被炒作成为一种“经济模式”,“网红经济”不胫而走。

“网红经济”难道不是继“粉丝经济”、“注意力经济”之后新瓶装旧酒,被派来再度“洗劫”朋友圈的新招式?可眼见几个网红“起高楼”,身价市场估值动辄以亿计,能有几人内心的价值指针不为所动?

问题是,“网红经济”只是一些发动于民间的内容出口,狡黠试探这个时代各种价值评判的稳定性,还是多少又折射出一些社会生活背后的新趋势或者新动向?它真能改变什么,带来什么?

记者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卢向华、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张敦福一起来探究“网红经济”背后的学理解读。

新“网红”的过人之处

解放周一:卢教授长年跟踪研究并开设“互联网新商业模式”课。根据您的观察,如今这波“网红经济”,真有看上去那么热吗?还是因为近段时间关注的人多了,让我们误以为它很热?

卢向华:“网红经济”最近一下子这么热,主要是有几个标杆人物被炒起来了。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仅红得非常快,还一下子获得了非常可观的收入和投资。若不是如此,人们也不至于对“网红”、“网红经济”那么敏感。

当然,正因为这种红的速度,以及由此带来的可观收入,可以明显看出团队化作业的痕迹。正如有人指出的,“网红经济”已经在一批“能人”的造势和铺设下,成为一个迅速延伸的新业态。以“网红”为中心,泛网红内容创业链条、经济服务链条、衍生产品开发链条、“代运营”平台服务链条、资本整合链条都已被一一勾画且付诸实施。至于能否顺利联动,实现规模效应,且保持持续创新,那是后话了。

我发现今日“网红”与过往“网红”还是有一定差别。过去的“网红”,特质或者特长只是他们成名的一种途径而已,今日“网红”就不仅如此了。两者在成名以后利用自己名气的方式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以芙蓉姐姐、凤姐为代表的昔日“网红”,她们成名之后更多是做代言、为品牌做宣传,本质上就是把自己吸引来的流量导给别人。但现在的“网红”,是把流量导给自己。

导给别人,对关注你的人来说,你的吸引力会变弱。加上别人总有五花八门的诉求和形象,如此一来,你的核心会被稀释。相较而言,导给自己就更聪明了,主动权更大,只是需要花更多心思,把流量牢牢绑定在自己的周围。

即便时间长了以后,受到的关注也会慢慢淡掉,但很多东西可以延续下来。比如,你是一位穿戴搭配达人,有些喜欢你风格的人会一直成为你的顾客,哪怕这些衣服既不是你设计的,也不是你生产的,只是进货而已。假设你正好又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只要你能够长期与粉丝保持良性互动,他们不仅会愈发认同和信任你的品位,也会愿意用自己的买单行为,为你的品位和学习能力、引领能力背书。由此形成的黏性,比之过去那些网络名人要强得多。于是乎,“魅力人格”成了网红的核心竞争力。

“微经济”的一种典型代表

解放周一:除了“网红”变得比以往更“聪明”,“网红经济”能否反映出一些新的社会趋势或者特点?

卢向华:“网红”也许会一直换,也会愈发呈现“分众化”的特点,即我有我的“网红”,你有你的“网红”,我心仪谁,与你何干,我们各自相安无事。但我相信,以“网红经济”为代表的“微经济”,会是未来一种非常重要的商业趋势。

这种微经济往往与“大平台”捆绑在一起。微经济的前提是,如今互联网基础设施已经非常完善,而很多大公司会花更多资本和精力从外部集纳创新而非亲力亲为,于是一群心甘情愿为“网红经济”搭建平台的人就应运而生。换言之,只要你在前台可以吸引顾客、锁定流量,我会出一个专业的团队,帮助你把内容铺设到各种渠道上,也帮助你把流量变现。

一定有人会说,那“网红”岂不变成“内容供应商”或者“品质内容的路标”了?确实如此。其实现在很多微信公众号已经做到这一点。只是他们没想去变现,或者没选择太过商业化地变现,或者还在探索适合自己的变现方式的路上。在他们顺利找到活下来、活得好的路之前,这背后会有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

何谓大浪淘沙?微经济的理念是,未来信息传播将具有“全渠道”“全人类”特点,谁都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节点或分散口,进而通过这个节点或者分散口影响另外一拨人。但这些节点、分散口终究会互相交织、影响,信息爆炸到一定程度,上述这些分散口会按其竞争力强弱,有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于是那些没用的节点或分散口会被剔除,留下真正跟我们的兴趣、爱好、品位相一致的入口。那些入口才是微经济真正赖以生存的动力源泉。

“网红”目前只能代表微经济的一种,未来肯定会有更多更有影响力的微经济形式出现。

挣快钱是基因也是宿命

解放周一:在这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完成之前,“网红经济”是否已成为一丛美丽的泡沫?

卢向华:从我个人的观察来看,虽然微经济是趋势,但“网红经济”很快就会成为历史,因为太容易被模仿了,市场很快会鱼龙混杂。

就像以前个体在网络上做个语音或者视频直播会很困难,但现在就变得很容易。一旦直播平台上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无聊,什么都拿来直播,它也就走到了吸引关注道路上的尽头。

信息轰炸会模糊焦点,更多人对信息会变得更挑剔,更多选择那些自己真正需要的,真正可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而不再盲目跟随一个自己可能永远都见不着的虚拟人物或者扮演成某种人格的所谓“达人”。

说到底,很多互联网商业现象背后,都是利益的驱动。相比去年特别火的以对接为主的平台经济,“网红经济”涉及的金额少、收益回报更快。这可能也是为什么风投一改去年热投O2O,转向投资以个体经济为特点的商业模式的原因。既然如此,我们知道风投都是转得特别快的,那么由此铺设开的链条,也不会持续太久。这种链条跟我们过去汽车、航天产业的链条完全不是一回事,就是挣快钱。

“挣快钱”是网红经济基因的一部分,因为网红如果形成不了某种效应,就无法为自己造势,无法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吸附尽可能多的资源。与此同时,“挣快钱”也会成为它的宿命,在没有成功实现指数级增长之前,只能主动选择被市场淘汰,或者干脆主动选择把自己淘汰。

也许有人会说,这不是资源浪费吗?可能是吧。但互联网本身就是通过造势实现行业快速增长的,就是要快,要膨胀,在短期内必须将自己覆盖到一定规模以上的范围,从而吸附资源,挣得江湖口碑和地盘,就是一种泡沫中的野蛮生长。如果它像传统行业那样慢慢长大、慢慢成熟,一边发育一边挤泡沫,就不叫互联网行业了。

警惕以文化之名行推销之实

解放周一:张教授平时主要研究都市文化、消费文化与消费社会学,“网红经济”在您眼中是怎样一番观感?

张敦福:这段时间观察下来,我认同“网红经济”具有泛媒体化、泛商业化的说法。但从社会学的角度讲,“网红经济”就是个皆为利往的名利场。如果这位“网红”在提供内容时能够把更多商业广告裹挟进来,有更高的变现能力,她就能在所谓“网红排行榜”上爬得更高。

此外,我并不赞同他们为网民提供了娱乐的看法。他们的营销目的总是会暴露出来,使人们不能安静地娱乐和安静地游戏。更重要的是,“网红经济”会把人们的生活世界边缘化。这正如你不喜欢在出租车、小区电梯上看到广告一样,你也不会喜欢微信朋友圈有人推销东西。可笑的是,孟母三迁着意逃避的商品世界,“网红经济”却有声有色地把人们往回拉过去。

有人说这是消费社会的一种表征,对此我并不认同。消费社会即“消费者社会”,专指消费取代生产,成为社会生活的核心。中国是世界工厂,整体上还没有实现消费者社会,或只是某些人、某个地方的消费者社会。

“网红经济”背后存在商业炒作链条,“网红”展示的内容中有不少比较浮躁低俗甚至炫富,可能成为监管难题。在假冒伪劣依然盛行的环境下,也要警惕“网红”以文化之名、行推销之实,在没有靠谱的检验和监督的情况下,扩展有害的商品和服务的销售范围。

浮华助长盲从侵蚀判断

解放周一:“网红经济”会带来什么、改变什么?

张敦福:抛开那些什么都是策划好的“网红经济”,我更欣赏那些真正提供高品质内容、高水准品位、具有社会关怀和公益精神的红人。

“网红”通过自媒体的方式,展现自己的实力或者个性特征(即所谓的去中心化或自我赋权),挑战传统的、呆板的、多少被垄断的信息发布行当,显示出民间的活力和丰富性,这是一件好事。但既然是“名人”,更应具备社会担当和社会责任。“网红”与一个有社会担当、关心自己国家和人民、对国计民生问题敢于直言的网络名人相比,两者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上的分野高下立见。

“网红经济”的出现恰恰表明,我们的社会存在严重危机。这个危机的根源在于金钱成为左右社会生活的最关键尺度和标准。“网红”可以使一些人身价数亿、住豪宅、开法拉利。但这种被追捧的“人生理想”,对普罗大众而言既不真实可靠,更与幸福、美满、安宁与和平毫无因果关系。且至少目前为止,“网红经济”本身并没有创造太多价值,更多的是商品、服务的搬运和推销。

“网红经济”一旦成为一种名不副实的虚热,很可能把人们从对商品品质的科学、专业判断,拉回到对某个名人或者红人的主观感受和盲从上。没有独立判断的个体会成为资本增殖的工具,从而助长“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

这个社会更需要那些本真的、充满情趣的、发自内心的、亲手制作的东西。在一个显得单调乏味的媒体环境中,“网红”所做的努力固然能够吸引眼球,收获某些注意力,但其追名逐利的特征,并不应该也不能够被一个好的社会长远地喜欢和接受。

◇链接◇

这些年,那些“烂大街”的“某某经济”

■本报记者 柳森 整理

这些年,每每出现一种商业创新、服务创新,或者某种经济现象、需求被捕捉到,相关的业务创制者、部分媒体或专家,都喜欢起一个看起来很新的名词,并煞有介事地进行论证和传播。可并不是所有这些新词都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提供真正意义上的洞见。

以下罗列若干。它们或者已经失去了针对性和解释力,或者冲击力、说服力渐弱,说不定哪天就会成为明日黄花。

免费经济

特征:将免费商品的成本进行转移,或者将免费商品的成本极大降低,低到趋近于零。

起源:100年前美国吉列刀片的盛行,给后世的商业留下了一个重要的遗产——提供免费(或者至少是廉价得近乎免费)的平台产品,然后通过耗材或者补给、服务,来获得真正肥厚的利润和收入。但也有人认为,过去100年来这种模式不过是前奏,真正的免费经济时代直到互联网时代才算真正拉开了帷幕。

变型:增值服务收费、广告、交叉补贴、劳动交换、开源软件或者用户自创内容、以极低成本将任何东西散发给大家。

生命力指数:4颗星

取而代之者:长尾效应、利他主义、共享经济

粉丝经济

特征:泛指架构在粉丝和被关注者关系之上的经营性创收行为。被关注者多为明星、偶像和行业名人等。

起源: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初显端倪。英国学者西尔斯(Matt Hills)观察到,在从“广播”到“窄播”的媒介工业转型中,忠实的粉丝变成了最有吸引力的消费者。电视台如果想赢利,不必追求最大数量的普通现众,只需要制造和迎合一定数量的最忠诚的观众。

变型:粉丝社群、专业粉丝公司和职业粉丝、投票公司

生命力指数:4颗星

取而代之者:付费粉丝、付费会员制

口红经济

特征:每当经济不景气,人们的消费就会转向购买廉价商品。口红虽非生活必需品,却兼具廉价和粉饰的作用,能给消费者带来心理慰藉。

起源:美国1929年至1933年工业产值减半,但化妆品销售增加。

变型:美国电影一直是“口红效应”的受益者之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时期正是好莱坞的腾飞期,而2008年的经济衰退也都伴随着电影票房的攀升。

生命力指数:3颗星

取而代之者:闲暇经济(经济危机时期,许多人闲暇时间增多,交给网络便是最省钱的方式,网游产业由此被华尔街评论员们誉为“金融风暴的避风港”)

山寨经济

特征:以山寨式生产为表现形式的一种经济模式。山寨产品通常以功能全、花样多为优势,以最低的价格进入消费市场。

起源:“山寨”来源于广东话,最早指效仿或者仿冒第三方商品的生产厂家。山寨经济的早期形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随身听、学习机等电子产品的制造。面对外资和内资国企的双重挤压,中小型企业既没有应对各种既存壁垒的能力,又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搞科研,生产山寨产品成为他们唯一的出路。

变型:得益于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兴起,小企业的运作成本进一步改善,通过渠道、质量的特殊化选择,步入自己的发展轨迹;众多以模仿起家的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带来更专业化的生产分工,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固定资产投资,健全的贸易市场则保证了产品信息的有效发布。

生命力指数:2颗星

她经济

特征:一些商家开始从女性的视角来确定自己的消费群,研制并开发新产品。

起源:“她经济”是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专指随着女性经济和社会地位提高,围绕着女性理财、消费形成了特有的经济圈和经济现象。一些专家认为,随着女性经济能力的提高,女性不仅在家庭消费中的主导权越来越大,也更加注重自身的提高,服饰、美容、文化都成为她们欢迎的消费项目。

变型:闺蜜经济、单身女子经济、单身经济

生命力指数:1颗星

懒人经济

特征:信奉懒人的最高境界,是以智慧与发达的资讯,寻求事半功倍的捷径;认为如今所谓“懒人”,不再是无所事事穷得叮当响,而仅仅懒在生活起居方面,希望一切从简,在工作、健身、美容、休闲等方面或许非常勤快。

起源:2005年前后,懒人经济在中国悄然兴起。各种懒人用品不知不觉间渗透到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助懒人懒到极致。

变型:宅经济、无聊经济、屌丝经济

生命力指数:1颗星

责任编辑:凤凰(QL0003)  作者:柳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