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经济> 正文

从产业链到价值链:企业集聚的新趋势

2019-09-25 01:10 凤凰网

引言:从产业链,到生态链再到价值链,是波特的管理学理论的一个长期应用,是企业管理者自身思维迭代过程,也是市场形态从传统的工业时代到后互联网时代的必然选择。

一提到企业集聚,我们头脑里想到的成功案例一定是硅谷。不妨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美国硅谷发展的历史和关键因素,以此来探寻在市场环境下企业集聚的新趋势。

硅谷(Silcon Valley),这里有谷歌、苹果、英特尔,这里每一项撼动世界的产品的推出或迭代,都加速着我们现代生活的革新步伐。产品、技术、人才、创业、一夜致富,这些词语显然已经成为了硅谷的名片。这里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酝酿着一步逆袭的云梯,风险投资发达,高科技产业高速发展。毋庸置疑的,硅谷是创新者的摇篮,是电子产业和计算机产业的王国,是全球高新技术企业的高地。

在信息社会,硅谷的软件和计算机产业可以说是当下现代化的心脏和引擎,然而,在一百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丰美淳朴的葡萄园,几乎没有任何现代化的影子。硅谷如何由果园摇身一变成为改变世界创新中心呢?这里不得不提到企业的集聚效应。

集聚效应(英文名称:Combined effect),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

集聚效应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如产业的集聚效应,最典型的例子当数美国硅谷。在1960年早期,由于美国国防部减少了支出,造成了硅谷短暂的“迈克纳马拉衰退”。但由于硅谷企业的技术先进性和企业文化上的灵活性,很快硅谷就找到了市场更大的民用方向,迎来了半导体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半导体产业在硅谷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扩大了硅谷的产业集群优势。而其后而来的个人电脑时代、互联网时代、无线互联网时代甚至新能源汽车时代,硅谷都没有缺席甚至在持续扩大优势。

我们从硅谷的发展中,发现影响美国硅谷形成的一些关键因素:1、需要进行大量前沿性技术的研发,产业界与学术界的需要深度配合。学术界提供最新的理论思想和人才,产业界进行应用并在理论和人才上进行反馈与反哺。2、需要政府部门进行市场化的投入。如研发补贴或高技术订单等。3、需要形成独立、创新、灵活的企业文化,并且这一文化渗透到该区域的方方面面,使之能培养与吸引领军型的科技人才。4、逐渐形成的产业集聚效应,抓住每一次产业变革的机会。5、地理、气候适宜,有助于吸引高端人才。6、有大量未开发的土地。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征程中的关键性一步。了解硅谷的发展历程,总结它的发展经验,分析它的发展要素,有助于我们从中汲取出需要学习和借鉴的东西,大抵分为三个部分:

一、产业链集聚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这四个维度在相互对接的均衡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链,这种“对接机制”是产业链形成的内模式,作为一种客观规律,它像一只“无形之手”调控着产业链的形成。

产业链的构建核心原理来源于波特的五力模型,迈克尔·波特的“五力分析模型”理论,也可以称为“五种竞争力量”,这五种竞争力量简称为“五力”,它们分别是:同行业竞争者、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潜在的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

同行业竞争者的竞争:大部分行业中的企业,相互之间的利益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企业整体战略一部分,同行业中的各企业竞争,其战略目标都在于,使自己的企业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多的优势。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供应商方面,主要通过提高投入要素的价格,以及降低单位价值质量的手段,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以及产品的竞争力。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购买者方面,主要通过压低现有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的价格,以及要求企业提供更优质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手段,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

潜在的新进入者的威胁:新进入者在给行业带来新生产力、新资源的同时,非常渴望在已瓜分完毕的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他们必然会与现有企业发生原材料与市场份额的竞争,最终导致行业中现有企业盈利水平降低,严重的话还可能危及到现有企业的生存。

替代品的威胁:两个处于同行业或不同行业中的企业,可能会由于所生产的产品是互为替代品,从而在它们之间产生相互竞争行为,这种源自于替代品的竞争会以各种形式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竞争战略。

上述的五种力量,是“五力分析模型”理论的基础,该理论汇集与竞争有关的大量不同因素,归结在一个简便的分析模型中,以此来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而在国内,深圳华强北就是波特五力模型的典型案例。

“华强北”是一条只有 930 米长的商业街,但却是掌控者整个亚洲电子贸易的要塞。华强北的发展大约经历过三个时代。

青铜时代:从工业区到电子元器件交易市场。1982年,紧靠深南大道的上步工业区正在建设当中。早期在上步工业区安营扎寨的企业从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俗称的“三来一补”中赚手工费做起,穿表链、组装收录机、玩具汽车组装等,只要能获利什么活都做。

1983年8月以后,企业开始向外寻求合作,各种投资也纷至沓来,其中最多的就是电子企业。随着越来越多电子企业的进入,为了管理这些小电子企业。1985年,电子工业部决定在深圳成立办事处,1986年正式成立了深圳电子集团公司,后更名深圳赛格集团公司。上步工业区升级为电子元器件市场是华强北的首次蜕变,也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一次里程碑式的成功。这次升级奠定了华强北今后发展成为中国乃至全球闻名的“中国电子第一街”的基础。深圳电子元器件供销市场也是中国从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发展的标志,向世界再次证明中国经济改革的决心和实力。

在赛格电子市场的示范效应下,电子专业市场遍地开花,在这些市场里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一米柜台、一部电话、一个计算机。还有一句流行语:每个一米柜台背后都站着一位百万富豪。这就是华强北的白银时代:从“一米柜台”到电子专业市场。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因为计算机和移动通信的普及,各类世界流行的电子产品也开始登上华强北电子市场的舞台。CD、VCD以及第一代手机“大水壶”、BB机、台式电脑涌入华强北,电子专业市场的产品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时期。

2003年底,联发科引发一场手机生产技术领域的历史性变革,将手机功能的接收和发射简单化、芯片化,这一改革直接导致手机的准入门槛降低。华强北的水货手机商发现了新的商机:只要有一个芯片,加一个外壳和电池,就能装配出一部手机;而芯片在附近的赛格市场就能轻而易举地买到。完整的产业链下,山寨机的制造水到渠成,山寨手机产业链在华强北正式诞生。2005年,冒牌翻版手机开始大规模生产并进入市场。2010年苹果的上市,山寨机步入全面衰败。但自主研发、设计的国内本土手机,如中兴、华为、联想、TCL等品牌在这场风波中依旧坚挺,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知名品牌。

组装电脑和山寨手机产业的萌芽、发展和谢幕,推动华强北从单一的电子元器件市场,逐步发展成集电子元器件和IT数码产品、手机通信产品及相关配套产品为一体的综合型电子专业市场。此后,女人世界、男人世界、曼哈商城、铜锣湾百货、顺电等各类专业市场、主题商城不断进驻,华强北不再是一个工业物流区,而是逐步发展成现代商业街。在这里,从衣食到玩乐全面覆盖,华强北成为日不落、夜不休的商圈。因此华强北迎来了黄金时代:业态升级激发综合商圈潜能。

这就是华强北作为中国电子第一街的发展,也是产业链集聚的案例典型。

二、生态链集聚

生态模式的价值创造逻辑在于,通过优化众多利益相关方的交易,实现各方的协同发展,将生态系统做大做强。

企业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上下游合作伙伴、客户、政府、银行等不同利益相关方组成的生态系统共同创造和实现价值,这些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各具资源禀赋或擅长某类业务活动,并以交易结构为纽带紧密组织起来。

不断涌现的新技术与新商业模式颠覆了原有的企业竞争格局,依赖单纯产品且在既定产业边界内展开竞争的场景将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具有不同资源能力的企业之间形成合作,基于一个生态系统共同进行价值创造。

面对价值创造的全新游戏规则和充满活力的颠覆者,传统企业倘若继续孤军奋战,独创价值,很可能在新战场上落入下风。

因此,企业不应仅将视角停留在企业内部以及同行业的竞争者,还必须拥有全局观,积极寻求资源能力互补的外部合作方实现“集团作战、共创价值”。对于企业管理者,则需要从企业战略思维上升到生态模式思维的高度,通过对利益相关者进行“赋能”和“使能”,达到提高生态系统整体竞争力的目标。

为了重构生态系统,企业管理者需要认识新的价值创造逻辑、价值衡量标准和分配方式。企业应从传统的战略思维,转变为生态模式思维从“股东利益最大化”转变为“生态系统价值创造最大化前提下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焦点企业更多通过重构生态系统,增大生态系统整体的价值空间,并从中获取更多价值。

传统企业在战略维度上,根据波特的产业选择理论,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战略选择,即选择的行业、价值链环节、选择的顾客和产品是什么。

企业更倾向于提升自身相较于上下游的溢价能力进而抢占价值链条内的更多利润,这是一种零和博弈思维,波特五力模型就是这个逻辑的典型工具。而上升到生态系统维度,竞争优势可以来源于与相关者共同构建的生态系统的差异,以及相同生态系统下模式的差异。

生态模式价值创造逻辑的重要关注点在于,焦点企业和与之产生交易关系的其他角色应形成正和博弈,为生态系统创造足够大的增量价值。

在生态链集聚效应影响下最大的得利者就是我们最常提到的小米生态链。首先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小米生态链旗下的企业到现在数量已经非常庞大,但小米生态链不等于小米,只是他们很像小米。小米生态链其他的品牌究竟和小米有什么关系呢?一部分是小米投资创立的企业;还有些是小米和原行业中的资深前辈合资创办的企业,比如峰米和华米;还有些则是已经初有成就的创业公司,小米后来对他们进行了投资,比如紫米和Ninebot。

但这些生态链企业其实并不属于小米,但是小米生态链之所以聚合,就是因为他们都认同自己是围绕小米生态链而建立的,就拿最近发布了智能马桶盖和空调的智米来说,他们的官网上就是这样介绍自己的:

依托于小米科技这个科技创新产品公司的大平台,诞生于家电产业消费升级的大时代;“智”即智慧,是我们对一切以智能改变生活品质的事物的期待;“米”是我们对于整个小米体系技术民主化,产品革新化的理念的认同,并且他们产品的销售体系也完全依托于小米的生态。

小米联合创始人刘德就透露,智米旗下产品90%的出货量几乎都是出自小米的渠道。这样的关系,相比其他几家国内科技巨头单纯的投资、收取回报的套路是完全不一样的。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小米生态链企业就会一直只在小米的羽翼下生长,比如打造了小米手环这个爆款的华米,也有自有品牌AMAZFIT,智米也有自己的除菌加湿器和直流变频落地扇,紫米打造了小米移动电源这个爆款,但是他们旗下也有数量庞大的自有配件......

而作为小米生态中的灵魂米家,却变成连接各个小米生态的通路,只有生态链企业旗下最优秀的产品,才能够挂上米家的牌子,所以米家旗下的产品几乎个个都是精品,而且还有不少获得过世界级的设计大奖。简单来说,米家集结了整个小米生态链的精华。

复盘小米生态,作为生态链的经典案例,小米的生态矩阵是一个十分经典的案例,通过互联网的IP 塑造,产业链集合,销售通路和自由品牌的融合塑造,通过精品、高效率和低毛利的模式,树立了小米这个IP生态核心,让无数外界资本和行业人才聚集在了同一个旗杆下。

三、

企业集聚的最终是会走向相同价值观集聚:2011年,波特与克莱默一起提出了“创造共享价值”(M.E. Porter,M.R. Kramer,2011)。创造共享价值是对以往企业管理与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革新,也同时为企业集聚描述了一个终极理想:相同价值观的集聚。

他们认为,社会目标应该和经济目标同等重要,企业应该运用他们基于市场的技术和专业水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强调商业成功与社会进步的密切关系,提出共享价值不是单纯的慈善,而是一种企业实现经济成功、激发竞争优势的新方式,企业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能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

E. Porter和 M.R. Kramer(2011)认为,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创造共享价值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于共享价值原则,即“企业在为社会创造价值、应对社会挑战、满足社会需求过程中,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这点指出了与利益相关者的共创本身是一种社会化的行动。

重新思考和构想产品与市场。全球经济中还有很多未被满足的社会需求。企业学习分析和制造需求,却忽略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很多社会问题仅依靠政府是无法解决的,所以企业应抓住某一类群体或某些地区发展特别重要而且还未被满足的普遍需求,企业可以以满足这些社会需求为目标来制定战略以获取竞争优势,赢得创造利润的新机会;

重新定义价值链的生产力。

各种社会问题的存在会给企业价值链带来经济负担,但同时也提供了创造共享价值的机会,社会进步与企业价值链之间的交集其实很大。比如,企业制造与运输产品时可以循环利用原料及节省能源耗费。这样,企业可以实现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之间的良性循环。

创造共享价值在被验证过程中,最成功的案例以色列模式。这种以由种族和信仰支撑的模式,个人看来这就是价值链集聚的模式。政府在创业企业早期的"死亡谷"坚定扶持,承担最大的风险却不共享收益,这是以色列创新中最不可或缺的要义之一,它使得高科技创新加速器和风险投资本身成为了以色列两大支柱性产业,更使得其他产业获得更大的发展,使得800万人口的弹丸小国在纳斯达克的上市企业数量仅次于美国。

以色列被认为拥有世界上最具独创性的互联网环境,每年成立的公司超过250家。 全球顶尖的新媒体扩过公司都在以色列设有研发公司,如谷歌、Ebay、雅虎、脸书、美国在线。 以色列的新媒体及互联网公司每年出口的高端服务价值达数十亿美元。这完全得益于以色列技术创新加速器的运行模式。

以色列技术创新加速器的运行模式灵活多样且极具可持续性,其不论从资本构成角度,还是从经营决策角度,都不拘一格。 不仅有政府主导把控的创新加速器项目,如政府技术创新加速器计划,还通过私有化改革形成了更具市场竞争力且自身具有盈利能力的私营创新加速器,另外,与跨国公司合作的创新加速器以及大学科学园也是以色列技术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

一方面,以色列政府的相关机构(即首席科学家办公室)对各类技术创新加速器的运行模式或帮扶或引导,在各个层面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以色列技术创新加速器的运行模式的发展,加速器机构运营有逐步减少政府参与,强化加速器自身盈利能力的趋势。

另一方面,创新科技产业为以色列经济增长做出重大贡献,技术创新加速器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色列技术创新加速器运作模式最显著的特征是:发明者或创业者的项目、政府的资助与创新加速器的服务三者紧密结合。以色列政府技术创新加速器已累计孵化了超过1500家初创企业,每年70至80个。 这些"毕业生"中有60%成功吸引到私人投资。

四,价值链集聚效应下的未来趋势

结合现阶段环境分析,粤港澳大湾区有可能发展成为下一个“硅谷”,也将实现企业价值链在我国的完美落地。

在今年2月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多次提到加快供应链产业发展。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聚集了中国80%的供应链企业,拥有300多个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有着发展现代供应链得天独厚的产业土壤。

湾区经济体量大、产业结构合理、开放度高、创新意识强,是国内发展产业供应链最有优势的区域,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他建议,在推动供应链创新应用的过程中,大湾区的相关企业除了注意匹配未来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外,还要率先探索供应链的标准化,做好供应链专业人才的培养。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出台《三年行动计划》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电子信息、汽车、智能家电、机器人、绿色石化五个世界级产业集群。

波特与克莱默提出的“创造共享价值”而形成的价值链集聚的模式,正是试图通过建立一个共同的准则来保证价值共识的一直延续,而团体标准的制定无疑就是是价值观集聚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团体标准成为价值链的一条重要纽带,让具有相同价值观的企业一起完成共享价值的创造,让企业通过参与团体标准的制定,不断地超越自己,完成对目标顾客的高质量服务,不断巩固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现代企业管理中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一流企业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2018年1月1日,我国新《标准化法》正式实施,此次修订中最大的调整是在标准分类中,除原有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外,增加了团体标准,赋予团体标准法律地位,并形成“强制性标准守底线、推荐性标准保基本、行业标准补遗漏、企业标准强质量、团体标准搞创新”的新格局。

随着各个新兴行业的迅猛发展,市场需求越来越旺盛,而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要求又各不相同,现行国家标准、规范难以提供全面、有效的支持与服务,因而亟需编制一个全生命周期的专业社团标准。

按照“创造共享价值”而形成的价值链集聚模式,企业参与团体标准的制定,在完成同行业协会、研究机构以及广大客户、业内厂商的广泛交流与协作,督促自身对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把握地深入和精准,形成自身领先优势和前瞻的技术理念,并将自身的重大科研成果转化为国家级和行业级的标准、规范,真正成为当之无愧的行业标竿和领头羊。

作为现代高技术服务业,检验认证是支撑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行业,对于保障产品安全、提高产品质量和维护国内外贸易秩序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是实现价值链的重要技术手段和保障,对提高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一方面,检验认证可让消费者形成对企业价值观的基本认知,帮助企业通过价值观营销“桥接”优质消费者,提升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以ISO9001认证(质量管理体系)为例,ISO9001为企业提供了一种具有科学性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方法和手段,可以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按照国际间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的惯例,合作双方必须在产品(包括服务)品质方面有共同的语言、统一的认识和共守的规范,方能进行合作与交流。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正好提供了这样的信任,有利于双方迅速达成共识。如果消费者感觉到你认同他们的核心价值观,更有可能考虑与你合作。更多的客户意味着更多的收入。

另一方面检测认证也是对企业价值链健康与否的“体检”,是第三方对企业价值观的客观评判,对产业价值链规范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今,质量检测认证正在悄悄打通产品“痛点”,要充分发挥检测认证工作对行业及产品质量的约束监督作用,把其作为监管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为客户搭建“一站式、多元化”的服务平台,基于服务平台大数据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客户需求,针对性地服务客户,稳定客户资源,也实现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构建高质量价值链。

结语:

今天,企业的边界正在渐渐模糊。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了完全渗透的关系,同业之间是互补优势,非同业之间就是互补行业,并组成非竞争性的联盟,这个过程靠经营和协作来实现。从产业链集聚到生态链集聚再到价值链集聚,我们发现企业集聚的新趋势将以有相同价值观的企业集聚为主,凭借着彼此的价值观,每一个成员都是相互供应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共享共建共赢。共识共动践行核心价值观,全力集聚技改发展正能量

作者:中国检验检测创新联合体副秘书长兼运营中心主任、联测科技(广州)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剑

责任编辑:张静(QC0008)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