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经济> 正文

叶盛基:中国汽车产业链需要协同化促进高效发展

2019-06-11 16:15 中国网

来源标题:叶盛基:中国汽车产业链需要协同化促进高效发展

中国网汽车6月10日讯(记者 李嘉明 王芳)中国汽车产业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快速发展,正值建国70周年,中国网汽车频道为致敬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呈现《车迹》专题。

今天,我们邀请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叶盛基先生,和汽车行业发展见证者、实践者在一起,致敬时代,继往开来。

 伴随改革开放 汽车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

新中国汽车工业从1953年开始建设发展,关于这其中的一些重要历史阶段和时间节点,叶盛基向记者描述到:1953年,汽车工业正式诞生,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建国以来各个历史时期,中国的产业发展也经过了起伏跌宕。随着改革开放,汽车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

1953年,一汽正式诞生后,汽车产业从商用车开始发展起来,所以中国汽车工业真正的基础,是从载货车开始逐步向乘用车发展的整个过程。

1953-1966年,是较平稳的经济发展过程。汽车工业逐步起步,成立发展了东风汽车公司及南京汽车厂。

1978年改革开放后,通过引进外资企业,技术产品得到升级,工业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促进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第一个外资企业就是上海的上汽大众。

叶盛基表示,改革开放40年,对于汽车工业是非常好的发展阶段。这基于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及汽车工业各相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从政府出台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到构建整个汽车工业产业体系,各项工作都得到积极有效的推动,致使中国汽车工业取得了卓越成就。

在发展阶段中,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我们建立了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包含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产品研发体系和具有先进制造能力的产业生产制造体系;以及较完整的营销服务体系。另外,我们还积极探索了新业态的发展体系。在发展过程中,积极推动传统汽车的升级发展。同时,积极探索和推动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发展,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叶盛基告诉记者,改革开放40年,中国汽车工业所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可以自豪地说,汽车工业已经真正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

我国汽车工业“大而不强” 突破核心技术迫在眉睫

从产业发展而言,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生产国,且大国地位持续了多年。叶盛基认为,从未来发展来说,基本上还会保持较大规模。因为我们的内需大,中国汽车市场是全球最大也是最活跃的市场。通过深化改革开放,产业不断发展,我们还会逐步地“走出去”,在世界汽车市场上有一席之地,实现中国汽车工业全球化发展。

但另一方面,叶盛基也表示:目前我们的汽车工业“大而不强”。主要体现在我们的产业在有关核心技术的掌握上不够。我们要往“建设汽车强国”去努力,也就是要真正去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尤其是伴随着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化,我们汽车工业不够强的问题,就更迫在眉睫。

叶盛基认为,在核心关键技术突破问题上,需要国家有关政策提供扶持,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联动支持,需要产业链各相关方、行业企业协同持续努力才能逐步解决。

 新能源发展迅猛 产品技术有待提高

此外,叶盛基也表示,在新兴产业上,我们发展快速。譬如新能源汽车,经过十几年的快速推进,产业化工作卓有成效。2018年实现了125万辆的产销。同时,叶盛基也提出,一个产业的推动不是简单的产量问题,关键在于整个产业链能力的形成和品牌培育问题。我们的产品和技术,还有待不断地突破。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应该在技术和产品成熟度上下功夫。更重要是在于产品成本的可控上及性价比的竞争力上。

叶盛基强调,新能源汽车125万辆的产销规模,是在有补贴政策支持下实现的。如果没有补贴的话,我们的成本是否可控可能就是问题。在产品技术和质量可靠性,及产品品牌培育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推动,叶盛基表示,这要依靠整个产业的稳扎稳打,打好产业链基础,包括技术产品及其质量可靠性,在技术上取得有效的突破。

 跨国公司布局新能源 推动我国新兴汽车发展

除此之外,叶盛基还谈到,由于我国乘用车双积分政策的推动实施,国外有关跨国公司也在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在华的发展。可以预见不远的将来,国外相关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新兴汽车发展会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

对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叶盛基表示,也要在相关产品技术及核心成本上实现突破,才能适应新能源汽车未来市场的逐步发展,并在行业中保持先进地位。

关于汽车产业智能化方面,叶盛基对我国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发展表示了肯定,同时,他还提出,这个领域我们刚刚起步,相对于国外智能化发展,我们不算先进。我们要按照国家总体布局和战略规划,积极做好有关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化的推进。一个新领域产业的发展,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行业各相关方不懈努力。

 汽车产业包容各行各业 共同推动中国汽车发展

目前,整个汽车产业在实现“新四化发展”——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和共享化。对此,叶盛基谈到,我们更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化。只有产业链的协同化,才能真正促进产业做强,由此不断地推动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同时,叶盛基表示,汽车作为重要的工业载体产业,还具有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国家一直持续在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规划实施,对于产业链而言,汽车行业一定是其引领性的产业。汽车产业作为综合性产业,意味着要融合各类技术,推动产业不断的升级发展。与此同时,汽车产业也将带动各个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叶盛基认为,汽车产业是个非常融合及包容的产业,通过包容与融合各相关行业,携手共同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和进步,这对国家整个工业化发展也是具有很大意义的。

以整个产业振兴为己任 担当企业和政府的桥梁作用

对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在汽车行业发展的历史阶段所扮演的角色,叶盛基认为,从协会本身而言,是个行业的组织。目前国家已针对行业组织进行了明确,即作为一个社团组织的存在。协会担当着企业和政府桥梁纽带的作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整个产业振兴为己任,发挥一个行业机构应有的功能作用。就有关国家汽车行业相关政策法规,做基础性调查研究,为国家政府部门就有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参考。与此同时,结合行业发展的实际,根据行业的诉求和发展需求,努力提出行业发展问题的综合解决方案。另外,从协会功能的角度,应该积极地为会员服务,根据企业反馈的问题和需求,及时开展调查研究,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协会将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社团组织的改革需求,做好调整、完善和改进,以满足符合国家对社团组织改革的要求,构建新时代的一流的社团组织,为汽车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作出努力。

此外,叶盛基还谈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伴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产业链的延伸,会员单位及成员单位应该是多元的,主体是汽车制造商相关的企业单位,以及基础的服务机构,包括大专院校、研究和服务机构等。协会一定会在原有服务能力基础上,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以更好地履行功能要求,为产业、政府、企业和会员,及全社会服务。

 促进国五切换国六 有效消化国五库存车

针对即将实施的国五车切换到国六,叶盛基表示,中国汽车产业长期以来坚持绿色发展节能减排,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将坚决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相关政策,包括打赢蓝天保卫战的三年计划的积极推动实施,这期间恰逢国五和国六切换过渡时期。汽车行业和相关企业会积极应对和布局,为最终全面实施国六要做好有关准备。

从去年以来,汽车产业市场相对低迷。协会和行业企业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要求,同时积极客观反映实际问题,目前国家有关部委和相关机构,尤其是各有关的地方政府正在共同研究采取多方措施,促进国五车有效切换到国六,并有效消化现有地区国五车库存。生产企业严格按照“蓝天保卫战”要求,在国六排放标准提前实施的区域,积极调整生产节奏,合理分配市场资源,及早进行国六产品的全面切换,从而减缓市场终端经销商的压力。我们认为,政府部门、企业和经销商共同努力积极消化库存,可以减少经济及社会资源的不必要损失。

乘用车全面实施国六是明年7月1日,汽车行业和相关企业已在积极布局,做好整个的国五国六切换的排产计划,为最终全面实施国六做好相关准备。

 振兴汽车工业 终会出现汽车界的“华为”

对于如何振兴汽车工业,叶盛基认为就是将其做强,他谈到,目前汽车工业已有足够大的体量,做出规模是振兴汽车产业的第一步。然后是如何做强,就是要有效掌握核心技术及关键技术,具备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的中国品牌,中国汽车工业才叫真正地振兴。

对于此前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司有关负责人“中国汽车界无华为”的讲述。叶盛基谈了自己的想法,这是在鞭策汽车产业要努力。他认为,造就汽车行业的华为并非一朝一夕,伴随汽车工业发展,通过不断的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及布局,不断地突破核心和关键技术,不断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国品牌企业,终将会出现像华为一样的汽车企业集团。这需要我们行业企业不懈创新努力和奋斗。

按照国家有关规划,我们希望通过努力,到2025年基本实现中国汽车强国的目标。那就意味着,传统燃油车/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以及新兴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都应该走在世界的前列或第一梯队。我们坚信,有党和国家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国家政策和战略规划的正确引导,有行业上下和广大企业的共同努力,准华为式的汽车企业集团或许不久就可能产生。我们只有产生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企业集团那天,中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汽车工业强国。

责任编辑:张博(QF0005)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