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经济> 正文

2019,新经济浪潮“以硬为美”?

2019-01-08 08:44 上海证券报

来源标题:2019,新经济浪潮“以硬为美”?

从监管机构调研的方向和创投界的讨论看,科创板将主要面向“高质量的新经济”,对行业的选择,大概率会以“硬科技”为主,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将成为科创板行业选择的主要底色。

一只只闪着青春光芒的新物种,在云谲波诡的2018年,漂洋过海,密集登陆境外资本市场舞台。它们在征程中忽明忽暗,摇摇摆摆,有些甚至差点熄灭,但却带来了光和热,甚至汇聚成流,引领经济走向。它们,就是新经济领域的创新型企业。

2018年,是中国新经济企业蓬勃于资本市场的大年,也是资本市场中新经济板块暴增暴跌的大年。循着这些光明之流,我们依稀看到,资本市场的革故鼎新,是催动、牵引新经济企业群体加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2019年,这股光明之流还能否壮大?又将如何发展?1月3日,微信生态最大的服务商之一微盟集团在我国香港召开上市发布会,拉开了2019年新经济企业在港IPO序幕。据悉,截至2018年底,港交所上市科的案头,仍堆积着逾150份上市申请表格等候处理,新经济企业占了半壁以上江山。

回看境内资本市场,拟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这一重磅改革举措,已引爆了创投界及新经济企业群。各路兵马,早已摩拳擦掌,准备尝鲜即将面世的“中国版纳斯达克”。

新经济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培育助推。纵观海内外市场发展史,资本市场的革故鼎新,是新经济企业的福音,也是新经济企业发展的必然之路。当然,新经济的泡沫,也将通过资本市场来消化,来去芜存菁。那些仅靠形式创新的所谓新经济公司,一旦违背经济常识,必将被市场淘汰。就此而言,IPO成功,对新经济企业来说,是一场洗礼,是新征程的开始。

环顾投资圈,2019年最值得期待的是,科创板的横空出世,将带给硬科技类创新企业多大的春风。

新经济IPO热潮

截至2018年12月18日,共有28家新经济公司赴港上市,融资额累计约1360亿港元,占了港股市场2018年集资额的一半,创近年来新纪录。

尽管2018年市场跌宕起伏,但对港交所而言,依然是丰收之年。

这一年,港交所完成了“25年来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机制改革”,允许“同股不同权”的公司以及未能通过主板财务资格测试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上市。这些大力度的革新,极大助涨了内地新经济企业境外IPO热情。港股市场因此在2018年重返全球IPO市场集资冠军的宝座。

“大约是4月份,我们律所突然忙了起来,很多公司来咨询及委托业务。到5、6月份,律所里几乎所有律师每天都加班到凌晨,有的律师一个月甚至有三个IPO项目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聊起忙碌的2018年,香港某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小如(化名)觉得辛苦得要命,可欣慰的是,年终奖她肯定能多收“三五斗”。

中介机构忙碌的背后,是新经济公司在2018年密集登场。无论是长跑八年的小米、爱奇艺、美团点评,还是成立仅三年的映客、拼多多,都在这一年登陆海外资本市场。

募资额的排名变化就透出了新意。2017年,国泰君安、中原银行、广州农商行等金融机构占据了香港IPO集资额前五把交椅。2018年这个座次风格大变,前五大新股中,新经济公司占了三席。此外,还有5家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响应了上市制度改革,登陆港交所。

据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透露,截至2018年12月18日,共有28家新经济公司赴港上市,融资额累计约1360亿港元,占了港股市场2018年集资额的一半,创近年来新纪录。“2018年7月,港交所甚至出现了8家公司同一天敲锣上市的盛况,被市场戏称‘锣都不够用了’。”一位投行人士如此说。

美股市场上,新经济公司同样表现亮眼。2018年赴美上市的前五大中国内地企业均为新经济企业,它们的融资额合计达67.5亿美元,较2017年赴美上市的前五大中国内地企业融资额增长165%。

“在新旧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关键阶段,内地新经济公司存在强劲的融资需求,目前内地仍有源源不断的新经济公司准备来港上市。”李小加的回顾之语颇为自得。

二级市场洗礼

对于香港市场来说,新经济公司尚属新物种,无论是买方、卖方还是中介机构,都需要时间来学习和摸索如何给它们合理定价。

然而,IPO的成功,只是一段新历程的开始,上市后,这群资本市场新物种首先面临的是残酷的二级市场洗礼。

2018年首只登陆港股市场的新经济股平安好医生怎么也没想到,公开发售被“疯抢”、超额认购653倍,竟然上市第二天就遭遇“破发”。

不仅破发,破发之后还大跌,以致大名鼎鼎的软银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孙正义都有些意外——自己在平安好医生上市前闪投的4亿美元,不到8个月竟然已浮亏逾40%。

其后陆续到来的新物种们,无论是在招股阶段就已吸“睛”无数的小米集团、美团点评,还是基石投资者阵容豪华的宝宝树、创梦天地,都没逃过“破发”的命运。

被称为“年轻人的第一只股票”的小米集团,没能为年轻人实现“第一次翻倍”,反而不幸成为年轻人的“第一次套牢”。截至1月4日收盘,小米集团报11.96港元,较发行价17港元下跌近30%,若“年轻人”不幸是在最高位22.2港元进场的,亏损率已近50%。

另一只以“同股不同权”架构登陆港交所的新经济股美团点评,也只在发行价上方坚持了3天。截至1月4日收盘,该股报44港元/股,较发行价69港元/股也跌去约46%。

“在这场新经济IPO盛宴里,不仅是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很难赚到钱,二级市场股价下跌导致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也让很多一级市场的创投机构浮亏严重。”一位创投界人士告诉上证报。

统计数据显示,在宝宝树集团的最后一轮融资中进场的阿里,目前浮亏逾40%;最后一轮进入趣头条的创投机构也浮亏超过三成。

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认为,对于香港市场来说,这些新经济公司尚属新物种,无论是买方、卖方还是中介机构,都需要时间来学习和摸索如何给它们合理定价。成立不久的新经济公司也需要一些时间来向市场证明其真实的内在价值。因此,这些新经济公司上市后注定很难风平浪静,今后难免还会出现破发的现象。

两类创新遭遇迥异

随着模式创新红利衰退,未来,模式和技术创新必须双轮驱动,新技术搭载相匹配的商业模式,将获得投资机构的青睐。

汹涌的破发潮之中,也有踏浪独行的新物种,那就是真正的技术创新型公司。2018年港股市场有两只募资额排名前列的生物科技股不但没有破发,还收获了不菲的涨幅。它们就是君实生物和信达生物。

截至1月4日收盘,君实生物和信达生物收盘价分别较发行价上涨20%及59%。这两只虽未盈利但长期投身于核心产品研发的生物科技股,2018年12月几乎同时迎来了收获期,它们自主研发的肿瘤免疫治疗药物PD-1单抗先后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坐上了国产PD-1单抗的第一、第二把交椅。

“市场用脚投票,把钱投给了更容易建立起壁垒的技术创新,而不是容易被模仿、复制的商业模式创新。”对于2018年新经济股的成绩单,有分析人士如此评价。

2018年新上市的新经济公司,很多还没来得及向市场证明其真实的内在价值,就陷入跌跌不休的挤泡沫过程中,其下跌跟股市下跌大环境有关,也与单维度模式创新红利衰退有关。

事实上,香港市场的新经济板块,已经出现部分平台型公司即便坐拥令人眼红的流量,也很难实现盈利的情况。“先烧钱做流量,后期再谈盈利”的商业模式创新,正在显露其局限性。上市前曾炒得火热的美图公司,就是其中典型。

美图公司号称第一只尚未盈利就成功登陆港交所的新经济股。公司以P图软件起家,目前坐拥超过10亿的用户,月活用户在顶峰时也曾超过5亿。然而,近年来尽管美图很努力地尝试做短视频、电商、社交,想将流量变现,但始终成效寥寥。加上智能手机行业景气下行,上市两年美图一直未能实现扭亏,其平台用户活跃度也下滑明显。

2018年四季度,美图与小米建立战略合作,将“营收担当”手机业务进行了剥离,专心做“互联网业务”。但是,看着大幅下降的美图月活数及无甚技术壁垒的美颜系列美颜工具,大部分投资者选择了离场,导致美图现在的市值已较其在2017年最高点时缩水近90%。

除美图外,曾被市场寄予厚望的众安、易鑫、雷蛇等上市后业绩表现也不尽如人意。从2018年上半年财报来看,2017年登陆港股的众安、易鑫、雷蛇,均未能实现扭亏。有“互联网保险第一股”之称的众安,亏损甚至在进一步扩大。这些公司同美图一样,在2018年出现了市值大幅缩水的情况。

投中资本的报告认为,“烧钱”换来的GMV(商品交易总额)指标经不住考验,投资机构已转而看重公司是否可持续造血,带来充足现金流。随着模式创新红利衰退,未来,模式和技术创新必须双轮驱动,新技术搭载相匹配的商业模式,将获得投资机构的青睐。

“过去说我国最大的创新表现是模式创新,未来科技的创新对产业进步会有更大的魅力。”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周逵认为。

科创板传来春意

可以预见的是,科创板将给亟须资本培育,尤其是涉及核心技术或数据的的新经济企业带来一条全新的融资路径。

二级市场的洗礼,正在把新经济导向“模式创新和科技创新”双引擎驱动的高质量发展轨道。但在融资渠道收紧背景下,新经济股二级市场的低迷,也让本身就面临“募资难”的私募股权机构,放慢了对新经济企业的投资步伐,这导致创投依赖较重的新经济企业快速壮大遭遇挑战。

投中资本的报告指出,2018年前三季度私募股权基金募资规模较2017年同期大幅下降66%。投资机构的投资决策期相较以往明显拉长,投资笔数下滑近15%,相比往年5%的增速明显放缓,预计到2019年机构出手会更趋谨慎。

为了给新经济企业创造一个更多元的直接融资环境,为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成长性高的科创企业注入“源头活水”,2018年监管部门多次表态要积极支持创新企业登陆A股市场。但最振奋人心的,还是在2018年11月5日于我国首届进博会上宣布的“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重大改革创新举措,并迅速引爆了创投界及新经济企业群,为科创板储备优质项目成了机构工作一大重点。

此后两个月,上海、浙江、江苏、湖北等多个省市很快启动了摸底调研,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及新材料等领域成为主要方向,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核心专利数量等指标成为重点关注数据。

“科创板应重点针对技术上处于市场顶尖,但市场规模、成熟度还处于起步阶段的战略新兴产业,与主板、创业板和新三板形成错位发展。”上海市浦东科技金融服务联合会理事长、上海市浦东新区创业投资协会理事长陆铭认为。

分析人士指出,从监管机构调研的方向和创投界的讨论看,科创板将主要面向“高质量的新经济”,对行业的选择,大概率会以“硬科技”为主,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将成为科创板行业选择的主要底色。

可以预见的是,科创板将给亟须资本培育,尤其是涉及核心技术或数据的新经济企业带来一条全新的融资路径。“在创业阶段,资金短缺可能彻底扼杀一家公司的未来;如果疏通了资金链条,发展空间一下子就打开了。”深圳一家科创企业创始人如此感叹。

不过,实践已经多次证明,IPO的成功,只是为新经济企业打开了一片融资天空,最终能否成为参天大树,能否结出硕果,能否成为伟大企业,还需诸多因缘聚合,其中尤需企业家精神贯穿其中。

责任编辑:都基强(QF0022)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