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经济> 正文

科技部:明令禁止基因编辑婴儿

2018-11-28 08:30 北京青年报

“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出生”消息爆出后,引起社会极大关注。11月27日,科技部、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中国科学院多个部门进行回应。科技部表示,本次“基因编辑婴儿”如果确认已出生,属于被明令禁止的,将按照中国有关法律和条例进行处理。此外,超130名艾滋病研究人士发出联名信进行坚决反对。

11月26日,深圳科学家贺建奎宣布,全球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露露和娜娜于11月在中国诞生,她们在受精卵时期,CCR5基因经过基因编辑,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病毒。事件披露后,122位科学家发表联合声明谴责。卫健委称,已要求广东省卫健委认真调查核实,将依法依规处理,及时向社会公开结果。

针对这一事件,昨天,多个部门进行回应。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部长茶座”活动中,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表示,2003年颁布的《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规定,可以以研究为目的,对人体胚胎实施基因编辑和修饰,但体外培养期限自受精或者核移植开始不得超过14天,而本次“基因编辑婴儿”如果确认已出生,属于被明令禁止的,将按照中国有关法律和条例进行处理。

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发表声明:坚守科研伦理道德底线,坚决反对违规开展基因编辑婴儿,全面调查涉事机构并予以处罚。

同日表态的还有中国科学院。昨天傍晚,中科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在其官网和官微发表声明,对基因编辑婴儿表示坚决反对。声明称,中科院学部高度重视此事。作为负责组织和领导学部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的专门委员会,“我们高度关注此事,坚决反对任何个人、任何单位在理论不确定、技术不完善、风险不可控、伦理法规明确禁止的情况下开展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的临床应用。我们愿意积极配合国家及有关部门和地区开展联合调查,核实有关情况,并呼吁相关调查机构及时向社会公布调查进展和结果”。

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在中科院官微“中科院之声”这一声明下,已有大量网友留言,多数意见均集中于“基因编辑婴儿”的科学伦理问题上。文/本报记者  雷嘉

核心

“基因编辑婴儿”知情同意书曝光

昨天,“基因编辑婴儿”项目组发放给志愿者的知情同意书及补充说明在“贺建奎研究室”官网曝光。知情同意书中写明,该项目的负责人为贺建奎,项目资金来源为南方科技大学,目标是“产出具有免疫HIV-1病毒能力的婴儿”。而在11月26日晚,南科大发布声明中却表示,学校和生物系对该项目均不知情。截至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稿,南科大尚未做出进一步回应。

知情同意书显示,在临床试验中产生的成本费用由项目组承担,全部所需成本来自于“南方科技大学贺建奎研究室”的项目基金,每队志愿者夫妇28万元人民币。这些成本主要包括志愿者的往返交通费(仅限高铁二等座或者飞机经济舱)、每人每天350元住宿费、误工费每人200元,体外受精、胚胎实验室培养费用,分娩前一个月在指定医疗机构待产和产后28天内所需的医疗以及护理费用等。知情同意书同时写明,志愿者孕妇待产指定医院暂定为“Shenzhen Luohu Medical Institution”,即在深圳市罗湖区的一家医疗机构。但北青报记者并未在网上检索到与该英文名称对应的实体医疗机构。

同时,成本还包括了给新生儿购买的健康保险,并特意注明保险公司为“中国平安”。如果是因为测试中的“基因编辑”引起了异常,所有诊疗费用将由保险公司和项目组承担,并且无赔付上限。如果在婴儿出生前后的九个月里有任何情况发生,志愿者应第一时间咨询医生,即使出现的问题与研究无关,项目组也将支付最高不超过5万元的赔偿。

此外,知情书也说明,在对胚胎进行基因编辑后,除非志愿者母亲没有怀孕或流产,或胎儿被检测出重大疾病,否则志愿者无故退出项目需要偿还此前项目组提供的所有资金。在同意书“关于研究伤害的事宜”中提到,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产生任何与研究相关的伤害,项目组需赔偿相应的医疗费用和经济补偿,但最高不超过5万元。

在风险告知方面,知情同意书还提到,由于男性志愿者呈HIV阳性,所以不能完全排除人工授精手术期间HIV病毒感染母亲或婴儿的风险,但这并非项目造成,所以项目组也不会对此负责。而且,参与项目的新生儿如果出现畸形、先天缺陷,或者患有常见遗传性疾病,都属于自然风险,项目团队对此不承担法律责任。

在知情同意书的补充说明中,项目组还为“基因编辑婴儿”制定了一份长达18年的健康随访计划。计划包含10次检查,分别在孩子出生当天、出生后28天、6个月、1岁、3岁、5岁、7岁、10岁、13岁和17岁半。检查内容包括身高、体重、肝功能,以及智力检测、HIV检测等。当参与项目的孩子年满18周岁时,需要亲自在这份随访计划同意书上签字。文/本报记者  董鑫

对话

被修改基因有其他潜在染病风险

事件披露当天,有122位科学家发表联合声明谴责。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许执恒和美国罗格斯大学神经科学和细胞生物学教授庞志平是其中两位。昨天,北青报记者就此事采访了两人。

北青报:怎样看待此次事件?

许执恒:它突破了伦理和科学的双重底线。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基因编辑很可能出现不良后果。因为基因编辑实际上是使某种基因发生改变,但可能使得基因敲除或产生脱靶效应。本次事件中改变的CCR5基因,很可能使两个婴儿产生感染其他病原体或患有其他疾病的风险,如心血管疾病等。这在小鼠实验中已经得到验证。

北青报:关于人类基因编辑,在科学界普遍遵循的伦理是什么?

许执恒:就世界范围而言,是非常严格的。中国相对开放一些,但科技部和原卫生部也有相关规定,比如“14天原则”,即人类胚胎研究必须在受精后14天内结束,14天内可以进行基因编辑,14天后必须结束。这些胚胎基本上都来自废弃的受精卵,且用于实验的胚胎禁止移入母体。原因是14天前的人类胚胎尚未分化出有功能的组织结构,不具备人的特征,因此伦理上可以接受。

北青报:贺建奎宣称的基因编辑技术难度如何?

许执恒: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使受精卵的CCR5基因发生突变,从技术上讲不是难事。在哺乳动物中,从小鼠到猪再到猴,都进行过成功的基因编辑实验。这个技术以前也有研究者在受精卵中做过,但都会在胚胎发育极早期就中止。让基因编辑过的胚胎完全发育直到诞生,这是第一次。因为医学伦理的约束和潜在风险,之前是没人敢去碰这个事情的。

北青报:有媒体质疑,如何能够证明这对双胞胎婴儿能够天然抵抗艾滋病?您怎么看?

许执恒:确实无法证明。人类基因编辑的婴儿后续会受到什么影响尚未可知。如果癌症基因被激活,或者一些重要基因被意外突变,都很麻烦。我内心希望这次事件只是贺建奎博眼球的炒作,而非真的进行了人类基因编辑。

北青报:国内的人类基因编辑研究和临床现状是怎样的?

许执恒:现在我们(中国科学家)只能在体外做,把囊胚(胚胎早期)放入子宫内是绝对不碰的,这是伦理和道德底线,大家想都不会想。像我们平时的实验,对于一般疾病,会在猴子身上做基因编辑制作动物模型,如果致残性很强,或非常严重疾病的实验,我们在高等动物身上也不会进行。

北青报:您长期在美国从事神经、细胞学方面的研究,怎么看待上述事件?

庞志平:我个人认为贺建奎为了“博出位”做了件从伦理、科学和法律上都有严重问题的事。从伦理上讲,显而易见,用基因编辑改变一个人的基因会给这个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问题,因为极少数人可能会利用此创造出“怪物”,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我查了一下贺建奎的简历,贺建奎并不是一个基因编辑专家,他也没有拿出具体证据证明实验的整个过程,是否像他讲的那样没有“脱靶”不得而知。

文/本报记者  赵萌

相关

超130名艾滋病研究者联名反对

昨天,北青报记者收到由130多名艾滋病研究人士联合发布的公开信。在公开信中,上述人士就事件进行表态:坚决反对这种无视科学和伦理道德底线的行为。

公开信称,科学伦理是这次事件最突出的担忧和热点。“我们坚决反对这种无视科学和伦理道德底线的行为,反对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未得到证实的基础上,开展针对人类健康受精卵和胚胎的基因修饰和编辑研究”。

公开信强烈呼吁相关监管部门,严格禁止相关人体实验的进一步实施,充分保护受试婴儿和家庭的个人隐私和合法权益,尽快制定和优化针对基因编辑技术在人体和生物体内应用的准则和管理办法,以确保人类物种的完整性和安全性,确保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同进步,确保我国和世界科学理性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凤凰(QL0003)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