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二局机电设计中心助力首都创新驱动战略 敢想敢做成创新“真经”

2017-11-30 11:13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千龙网北京11月30日讯  近日,“十百千万”双创能力培育工程发布会在北京中关村展示中心举行。会上,中建二局机电设计中心从数百家单位机构脱颖而出,成为55家“北京市青年创新工作站”之一,助力首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

1

“十百千万”双创能力培育工程发布会颁奖现场

2青年创新工作站-2授牌图片

中建二局机电设计中心荣获“北京市青年创新工作站”称号

然而,作为中建二局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青年创新工作站,中建二局机电设计中心拼的不是运气,而是靠每一位员工对于“创新”二字的孜孜追求。据了解,该工作站着力发展BIM技术,通过碰撞检查,方案模拟,4D动画,漫游视频,5D施工管理等专项技术的应用,新增加无人机航拍,VR演示等新型技术,并对装配式建筑和机电工厂化预制等前沿科技进行钻研,目前已经获得多项殊荣。

“创新是什么?创新就是把别人不敢想、不敢做、习以为常的事儿做了。”刚刚获认定为“北京市青年创新工作站” 的中建二局机电设计中心主任王振国讲述着他对创新的理解。

为创新而生

“给工人施工交底,他们总是云里雾里?一到施工现场干活他们就开始瞎干。你们年轻人脑子活,有没有啥办法能解决这个通病。”项目负责交底的工程师皱着眉头求救。“听觉不如视觉有影响力,我讲你听的授课方式有局限,我们要不要试试可视化交底,尝试着直观表达施工流程、技术要点和施工注意事项。”青年员工小王贡献着自己的“点子”。

说试就试,基于BIM技术建立的三维模型,多视角清晰的识别复杂部位的节点,工人在接受交底的时候被这高科技“吸引”,忍不住问“现场施工也要做到这样嘛?”。一个难以解决的施工教学问题,就这么被新科技轻松征服了。

“传承是对过去的致敬,创新是对未来的掌控。建筑需要工匠,工匠需要奇思妙想的点子。”2015年5月,以“深化设计、科技研发、技术服务、成果推广”为主要任务的中建二局机电设计中心青年创新工作站应运而生,旨在通过发挥青年职工在科技创新创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企业设计水平和能力,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科技创新实施平台。

中建二局机电设计中心青年创新工作站现有成员三十余名,平均年龄26岁。“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敢想敢做,敢闯敢试,成立两年时间,完成深化设计项目近百个,近二十项设计创新应用到施工领域,在国内建筑领域BIM竞赛中获奖十余项。

6获奖证书

获奖证书

“零碰撞”没有不可能

管线汇集碰撞、交叉混乱、堆积打架是施工现场的“通病”,影响美观,又不方便管线检修,甚至可能会产生连带的不良反应,可以说是有害而无利,完全实现“零碰撞”几乎是建筑施工的“不可能”。

上海迪士尼项目数千张图纸及相关数据信息摆在眼前,“飞越地平线”4D影院项目空间结构复杂,系统众多,交叉作业面广,施工过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纠葛”与“碰撞”。

“没有什么不可能,我们要尝试通过思维调整深化图纸,达到现场最优的施工效果。”设计中心主任王振国不断鼓励大家扩散思维,解决管线“打架”问题。

“我们试着利用AutoCAD MEP 与 Navisworks 功能看看能不能发现碰撞问题”。一番尝试后,设计师发现经过Navisworks碰撞检测,可以快速发现机电专业内部之间与建筑、结构、装饰、演艺等系统之间的碰撞问题,再根据三维模型进行逐一调整解决,不可能的“零碰撞”就变成了可能。

4工作站部分合影

中建二局机电设计中心部分员工合影

“不捅窟窿”提升高度

广州万达文化旅游城有六星酒店一个,五星酒店两个,项目结构复杂,机电管线杂乱众多。模型模拟安装管道后,后勤走道净高只有2150mm,既无法满足国家标准规范,又对通行不便。“如何才能将地下室后勤走道净高提升到2350mm以上?”这让深化设计师小罗绞尽脑汁。

此时主体结构已经施工完成,想改变净高无异于想“把天捅个窟窿”。窗外的雨越来越大,小罗挠头也是越来越频繁。“再理顺一下系统图吧!”无奈的安慰着自己。

突然间窗外电闪雷鸣,沉浸在图纸中的小罗一下清醒过来。酒店的供水管和回水管在地下室通过两个管井引到楼上,分别供应左侧和右侧的客房,这八根水管的路由正是在这个走道之内。“如果我们在左侧的管井将这八根水管联通上去,在夹层内部通过,再返回机房,这样就可以节约八根水管的空间,再优化其他的管道,也许就可以将后勤走道的净高提升到2350mm了。”

说试就试,小罗马上就把自己的想法落实到图纸深化中,不出所料经过调整的管道完全能够满足地下室净高要求。业主、设计等各方也确定方案可行,一个超标高的难题就这么迎刃而解。

7广州万达文旅酒店效果图

广州万达文旅酒店效果图

“圆美”也是可以实现的

斯里兰卡莲花电视塔的建筑管线均延圆形结构安装,成放射状向四周各点分布,外形顺滑、弧度平整是圆形管道安装的难点,完美的圆形弧度更是建筑施工中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如何完成施工要求的“圆美”这是摆在青年工作站成员的难题。

“短管多连,以折代弧”这是国内圆形结构安装的通用办法,但在国外的认可度却并不高,外方担心折线做出来的建筑美观度不够。

“眼见为实,我们就让外国友人看看我们用折线做出来的圆形建筑。”创新工作站的成员利用软件预演出“以折带弧”的施工工艺传送给前方项目,圆形管道安装过程清晰可见。经过预演,圆美的建筑效果呈现在眼前,外方设计师对此施工效果充满了期待。

1

斯里兰卡莲花电视塔机电模型图(左)与效果图(右)

青春的激情继续,创新的火花燎原。中建二局机电设计中心创新工作站的青年们敢想敢做,不断将三维模型、施工模拟、无人机、VR…等诸多新兴技术在施工项目设计中应用。青年遇上建筑,创新擦出火花,问题不断被解决,难点逐渐被突破,不可能慢慢变成可能。

责任编辑:詹婷婷(QT0006)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