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有位国家级大师(2)--
打印 放大 缩小

北京地铁有位国家级大师(2)

传奇

大师的名号不是白给的。人说杨才胜有“三项绝活”,按时下说法应该是:三绝+

通号分公司检修一项目部位于地铁太平湖车辆段,那是2号线的大本营。每天清晨及至午夜,一趟趟6车厢编组的地铁列车从杨才胜大师工作室窗下驶过,隆隆的声响有如一首首全年无休的“重金属”伴奏乐。初来乍到的人对这声响很敏感,会不由自主地站到阳台上,目送长龙“回库”歇息或者“出库”远去。

杨师傅对此已经习以为常,甚至到了充耳不闻的地步,有参观者莅临,发现所谓的“大师工作室”“条件一般般,面积也不大呀”,他笑答:这里很安静,便于我思考、琢磨问题。

我们有些人的列车信号概念,可能还停留在《红灯记》李玉和手中的那盏红色信号灯,或者站台上的一声哨响、一个乘务员晃动的“牌牌”,杨师傅说,那些是信号的原始形态,北京地铁的信号系统已经发展到第四代,由计算机集群控制。信号系统有如地铁运行的“大脑”,而“所有的电子器材,使用中没有不出毛病的”,他的职业功能近似天坛医院的专科“大医生”。

小黑板挂在工作室一隅,每每接到“报活儿”,收拾装备、出发之前,杨师傅习惯在黑板上写下一些数字、公式或者思考,实际上是他对此次故障的预判,由此也被徒弟们崇拜。

在北京地铁业内,流传着杨才胜“三项绝活”的故事:搞定了“天书般”的10号线德国板卡、与团队一起研发出JTC轨道电路数据采集分析系统,而最被媒体津津乐道的,是为5号线“隔空把脉”的故事。

无论清华、北大抑或是小学一年级,老师上讲台之前,学校对手机都有明确要求:关机或静音。而当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特聘专家杨才胜兼职授课时,学校竟同意了他的条件:开机、带铃。

偏偏那一天,“杨老师”正在给学生们讲授轨道电路原理时,手机铃响,他拿起一看,是5号线宋家庄机房打来的,他向学生们做了个手势:“事儿来啦,听着点儿啊!”全班同学安静下来。电话那端有些焦急地报告:红光带,无车号。

——地铁以及铁路运行的信号系统,采用的是以线路钢轨为导体的轨道电路技术。简单说,列车没有进入轨道区段时,信号显示为白光带;列车进入轨道区段则显示红光带+车号,宋家庄出现的问题就叫“红光带故障”。

有论文分析,产生红光带故障的原因有几十种,而在杨才胜的经验中,北京地铁红光带故障的常见原因有二个:设备出问题、环境有问题。譬如设备的电流、电压异常以及操作不当,钢轨出现裂纹、断痕、接头等等,都会造成红光带故障。

红光带故障的要害在于,调度无法判断该区段到底有没有列车?如果有车,其它车辆则不能靠近,否则会造成重大事故;如果没有车辆,“红光”却在那里“作乱”,同样影响全线的正常运营。故此,机房将“求助”电话打给正在上课的杨老师。

双方交流着——

杨:先别急!你测几处电压,重点是设备入口电压,告诉我数值。

对方:3伏。

杨:几挡?

对方:4挡。

杨:你把+B24拆下,然后马上接回去!

对方:……红光带消失!

杨:好!现在可以正常跑车了。但是要注意电压系数,要有一个人专门盯着!现在这个是临时措施,等夜间停运后我到现场,再详细检测一下(后来徒弟佟薇解释,这个步骤大概相当于“重启”,是应急措施)。

——前后不到5分钟,在位于朝阳区将台路的课堂上,手机“遥控”处理了远在丰台宋家庄的一起信号故障。这边厢,早兴奋了一班学生,大家鼓掌:“老师,您真牛!”

“隔空把脉”,就此成为一段传奇。

实际上,地铁5号线于2007年开通后,在一段时间里红光带故障频发,甚至多达每天十几次,影响到线路运营正点率。有关部门曾经组织设计、施工和生产厂商“会诊”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却收效甚微。此时北京奥运会会期日益临近,客运压力不断提升,杨才胜“受命”携带研发的JTC轨道电路数据采集分析仪进行“技术支持”。他发现,和平里北街、东单、天坛东门、宋家庄的一些区段都是故障的“重灾区”。他说“那些天,我吃不下、睡不着”,全部心思都放在查找故障原因上。经过数据采集、图形分析和现场勘察,很快发现和平里北街区段的红光带故障是因“牵引回流电缆”设置不当导致的,经协商将相关电缆改变位置后,红光带故障数量下降了一半多。

之后,他又跟采集到的1700万组数据“较劲”:“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把打印出来的1700万组峰图铺在工作室地板上,远看、近看,反复看、反复琢磨,真的是一点儿都不能分神,寻找感觉异常的地方。就这样,我发现个别峰图有'毛刺',那么这些'毛刺'是不是就意味着异常现象的发生呢?”经过进一步试验、检测、排查,确认设计存在缺陷,导致红光带故障。

此后,设计单位与杨才胜的团队一起,共同验证、推敲这些数据,最终修改了电路设计、消除了隐患。并用半年时间对北起太平庄、南至宋家庄的区段逐一进行调整,5号线红光带故障因此下降到“一年几乎见不到”的良好状态。

——从1700万组数据中“淘”出4个“毛刺”,据此“根治”5号线红光带故障——借用一句网络流行语:这“画风”,真是没谁了!

如果说“三绝+”,首当其冲应该是“四惠东'起紧急”事件。

那天,当他在电话中告诉那位主管领导:“四惠东'起紧急'这事儿,毛病出在古城!”,隔着话筒,他都能感觉到对方的惊讶与不解:“啊?真的?怎么可能呢?”

这近似于:有头痛者来就医,“杨大医生”却告诉人家,您的病因出在脚丫上。

——那段时间,列车自1号线四惠东站折返后,突然“起紧急”,让正常行驶的司机莫名所以。按地铁规定,“起紧急”属于事故,扣罚司机奖金不说,机车重新启动至少需要一分半钟。而当时1号线高峰时段列车间隔为2分15秒,这一下就把间隔拉长到近4分钟。杨师傅说“高峰时段晚发车1秒钟,站台上都会积压很多人”,“起紧急”直接影响到线路运营。

那么,何为“起紧急”呢?简单说,就是工业设备专门设定的保护程序。当机车、设备遇到超温、超压或其它异常情况时,该程序通过“紧急制动”、迫使机车或设备自动停车、停电,地铁行话为“起紧急”。

依然“奉命”出征,杨师傅带着徒弟来到四惠东站。此时的JTC轨道电路数据采集分析仪经杨才胜领衔的团队数年研发,已经升级为JTC轨道电路数据采集分析系统,系统由测试仪+分析仪+车载扫码仪组成,有如列车运行的“脑电图”仪,可以精确记录列车运行异常的蛛丝马迹。

将采集到的大量数据进行仔细分析排查,发现四惠东站折返路径设置存在问题,交接车过程也存在不严谨的现象。

采取针对性改进措施后,“起紧急”状况大幅下降,从最多时的一天3次降低到70天一次。主管领导比较满意:下降九成,不错啦!

而在杨师傅这里,心情反倒愈发沉重了。他甚至感到“懵了”:“我们本以为处理圆满了,不可能再‘起紧急'了,显然判断有误”。经验告诉他:还有未知隐患存在,问题搅在一起了。

这是真正的疑难杂症。

在他心里,维修后的“活儿”,必须100%解决问题,1/70的事故概率他不能接受:“维修事关列车运行安全,即使存在1/100的隐患,对于我们也是不可饶恕的。”

他常说:这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好,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坏。可是70天一遇的“起紧急”,原因究竟在哪里呢?

他有个爱好:钓鱼。平日里舍不得时间,但是每当脑子“断篇儿”、麻木、从思维困境走不出来的时候,他就带上渔具、开车往山里走。“被新鲜空气一吹,头脑清醒了,思维又运转起来了:“问题发生在四惠东,但是眼睛不能只盯住四惠东呀!”他说那感觉就像电脑清理了“内存”,他也更新了思路。

“对,跟车跑!”从四惠东站上车西去,一路都是直行,唯独苹果园到古城进站时有个弯道。回过头来再揣摩、推敲车载扫码数据,在行程55分钟时有三组数据异常,而对应的地点恰恰就是古城弯道处……

几次“跑车”和在古城段“空载”实验,杨师傅做出如下分析判断:列车行驶到古城弯道时,离心力作用下,右后轮半径最大,扯动一些尺寸偏短的电缆线接头脱离或松动,这一瞬间的异常便被尾车上的车载故障在线监测仪记录“在案”,而尾车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不会“起紧急”,这是当初保障正常行驶的一种“人设”。而当列车到四惠东站折返时,尾车变头车,司机一操作便“起紧急”——那“坑”是在古城弯道处就“挖”好了的。

“病情”复杂,“诊断”过程抽丝剥茧,颇费周章,算得上一桩奇特“病案”。

由此,不禁思考:传奇是什么?

“隔空把脉”宋家庄“红光带”,他说故障的波形图就在眼前。如此说来,传奇就是“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长夜孤灯,面对1700万组数据,他说“一点儿都不能分神”,如此说来,传奇就是专注。

传奇是徒弟们揶揄的“太轴”?是他重任在肩“吃不下、睡不着”时的心心念念?

于是,那些唱词才脍炙人口:“想你时你在天边,想你时你在眼前 ,想你时你在脑海 ,想你时 ……”,那首歌曲的名称正是:《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