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经济> 正文

古宅收藏悄然兴起 收藏历史收藏记忆

2017-10-11 10:18 中国网

古宅收藏悄然兴起 收藏历史收藏记忆  

保护与增值如何平衡?

特邀嘉宾 汤国华: 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建筑学博士,岭南建筑流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潜心画栋亦雕梁,恍如隔世散古香。作为传统建筑文化的代表,古宅在近年来在收藏市场上开始走红。不少知名地产商如黄文仔、翟美卿等纷纷投资古宅收藏。不过,市场升温伴随着争议,2013年,成龙将自己收藏的4栋徽派古宅捐赠给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引起了很大争议。因为成龙认为,国内的古宅保护现状不容乐观,而新加坡却能给古宅以“精心呵护”。古宅具有什么样的收藏价值?在收藏古宅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什么样的收藏方式才是对古宅最好的保护?本期名家话收藏栏目专门邀请了岭南建筑研究专家汤国华教授和民间古宅收藏家彭治华一起来分享古宅保护和收藏的精彩观点。

现状 古宅收藏热 但原址收藏难

赵利平:这几年古宅收藏开始热门起来,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古宅收藏市场的现状如何?

彭治华:这是一种回归传统的潮流,古宅具有深厚的历史性和文化性。别墅是“富”,古宅是“贵”,贵在文化内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从富到贵,有些人通过收藏古宅来涵养心胸,追求情怀。

汤国华:一间古屋会有很多记忆。比如你跟儿孙在这里玩过,在你百年之后,你的儿孙会回忆起跟你在这间屋玩耍的时光。这种场景记忆很珍贵,收藏古宅也是一种精神寄托。

不过,有些人收藏古宅后会将古宅整体迁移走,比如此前成龙捐古宅到新加坡,就引起了争议。去年国家五部委发出了紧急通知,现在已经不允许古宅文物出境了。用法令来禁止是有道理的。如果有钱就买,买了就拆走,这样古村落都保不住了,根没有了,乡愁也没有了。

不仅如此,古宅迁移也是不提倡的。曾经有段时间,古村成片搬迁,进行异地保护,腾出地来搞开发,这样的做法流行了一段时间后被禁止。因为我们的古宅除了本身的价值外,还有环境的价值,包括地点的真实性。把古宅搬走,整体价值就会下降。

赵利平:古宅文物不可移动,那民居这些非文物呢?

汤国华:目前国家没有明确表态,但有明文规定禁止出境。现在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能进行原址保护,同时改善当地人的生活条件。我个人的态度是,要坚持原址保护,原址收藏。

彭治华:从古宅保护的角度,我也不赞成古屋的迁移。但另一方面,古宅原址保护确实很困难,国家投入资金不足,社会认识不够,后人不珍惜。比如我买这套“兆年家塾”的时候,屋主的后人根本不知道这套屋的价值。其实古宅的价值不在一砖一瓦,而是在整个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建筑价值。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异地保护。这就像一个孤儿被人收养,让他健康成长总比让他夭折要好。古宅是文化和根的问题,如果能够在当地“养”大,那是最好的了。

乐趣 是享受也是学习

赵利平:这间“兆年家塾”你是如何收藏和保护的?古宅收藏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彭治华:我是2006年很偶然的机会买了“兆年家塾”。当时对古宅的了解很肤浅,后来慢慢喜欢上了。之后去江西、浙江考察,就入了这行。积累了经验后,我把“兆年家塾”缺失的木雕、砖雕等慢慢地添上去,开始追根溯源,查到这间屋始建于清末光绪年间,由时任梅州平远县知县李瑞征建造,他所著《平远县驿站钱粮交待清册》在国家图书馆有收藏,我就去北京复印了回来。

我去各地考察的时候到过一些旧村,甚至是花几个小时才能上去的山区,吃当地的食物,结交了很多朋友,见识了很多东西,每个宅都有很多历史信息,这是一个学习、增长见识的过程,也是享受的过程。我是边学边收屋,目前已经参与收藏了30多间古屋。现在我去到一些烂屋、烂村,看过之后就大概知道修好后是什么样子了,因为我已经走过了所有修复的过程。

赵利平:走了那么多地方,看了那么多,收了这么多民居,过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彭治华:感触最深的就是先辈们的伟大。东方建筑尤其是我们的中国宅是很有特点的,历史最为悠久,且极具文化性,包含了很多文化元素。现在要全面恢复传统古宅是不现实的,因为已经没有当时的工艺和材料,也没有土地条件。所以对于保留下来的,就必须珍惜。

但让我最痛心的是,一些古村,几年前看只是烂了一点点,现在再去看就烂了很多。江西抚州有非常多的历史文化名村,我们之前去看过,后来发现经常会漏雨,一漏雨,房梁、木雕基本都烂了。

责任编辑:李继业(QF0004)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