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经济> 正文

校园调查:大学生普遍熟悉分期贷款 超前消费成主因

2017-07-20 08:55 南方日报

来源标题:校园调查:“甜蜜的负担”能否扛得住?

“本息共计228.6元,第6次还款!”近日,一收到500元的兼职工资,深圳某高校大二学生小罗立刻登录京东白条,还清了iPhone手机当月的分期贷款。为了提前用上新手机,今年初他在京东分期24个月购买。“未来18个月,我应该会继续兼职,才能保证‘资金链’不断,否则可能还不上。”小罗举着手机笑称,“这真是个甜蜜的负担。”

或因超前消费、培训考试,或因实习求职期间房租,分期贷款这类“甜蜜的负担”在大学生群体中越来越普遍。近年来,校园内庞大的需求刺激各类互联网金融平台涌入,大学生也逐渐养成使用习惯,只需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能解决“燃眉之急”。

大学生究竟有哪些消费需求?在互联网金融平台上,他们花费多少?他们又如何看待校园贷?

超33%学生每月额外消费超700元

每到下课时分,中大“聚宝屋”、华师“东九东十”等这些被学生称为“快递街”的区域就变得格外热闹,有的学生一次就抱走三四个快递,大学生群体消费需求旺盛可见一斑。他们的钱都花在哪些方面?有哪些消费习惯?为此,记者面向243名广东在校大学生做了一次随机问卷调查。

调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的生活费都由父母提供,33%的学生每月生活费1000—1500元,比例最高;24%的学生生活费为1500—2000元,2000元以上的占22%。也有部分学生生活费仅来自奖助学金和勤工助学。

除日常基本开销外,休闲娱乐类(聚餐、电影、旅游)、衣服鞋帽、化妆护肤品是学生主要的额外支出,仅9名高年级学生在租房方面有支出。超过33%的受访学生每月的额外消费超过700元,24%学生的额外支出在300—500元区间。

这些钱从哪里来?“我平均每月聚餐娱乐花费300多元,买衣服300元左右,基本都是自己攒下来或兼职得来的。”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大二学生小神表示,身边很多同学和她一样,父母给的生活费可以支持日常开销,但如果要满足更大的消费欲望,就需要自己想办法。

调查发现,45%的学生表示,额外消费的钱一部分由家里给,一部分靠自己挣,如中山大学大三学生小钱,就会不定期参加兼职;31%的学生消费全部依靠父母支付;21%的学生完全靠兼职、奖助学金等。

分期贷款多用于购物娱乐

手上的钱不够,又需要支付较多的费用,怎么办?

“如果是超前消费,就不想让父母知道。”中山大学大三学生小李会选择使用蚂蚁花呗和京东白条进行无息分期还款。“父母给的生活费有限,又想‘剁手’购买电子产品,我就会先贷一笔钱购入商品,等勤工助学工资发下来,再按月还款。”

记者调查统计发现,受访大学生普遍听说过蚂蚁花呗、京东白条、分期乐等分期贷款产品,愿意尝试使用的比例为37%,与不愿意尝试的36%相差不大。

实际上,真正使用过这类产品的学生比例更低。243名受访学生中,仅有12人经常使用,35人偶尔使用,占比为19%。其中,64%使用分期贷款购买衣服鞋帽,休闲娱乐、购买电子产品均占比38%。从每月还款金额来看,还款100—200元和400元以上的人数比例均为32%,占比较高。

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二年级的小冯不久前在蚂蚁借呗上申请5000元贷款,用于在外地实习期间租房。“如果手上有足够的钱,当然不会去贷款。”小神告诉记者,最近学校多次提醒学生警惕不良校园贷,因此大多数同学不会使用分期贷款产品,基本上不会“透支消费”。“据我所知,身边只有2个同学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短暂使用分期贷款。”

广东工业大学大三的小黄经常用蚂蚁花呗,但他坦言:“这类业务利用了手机便捷支付的优势,但却是一个‘甜蜜陷阱’,还是建议无法控制购物欲的学生不要使用。”

规则没摸清 学生易中招

调查发现,仅有三成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大学生表示会研究相关服务条款、计算费率并了解平台资质。大学生对这一新兴业务不了解,让非法校园贷有可乘之机。

今年3月底,广州指路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校内公益讲座的名义,吸引广东某学院本科生小谢参加一对一免费的职业测试,最后让他签订9920元的两年期分期贷款合同,本息合计近1.3万元。

一名在校学生小林说,某校园贷平台分期还款,晚一分钟还款都不行。“有一次晚了2分钟,就被告知之后的分期全部取消,而且要求下个月必须还完,还被罚了70多元。”

记者在一个面向年轻群体的信用评级服务商“乐×袋”APP上,以一名大四学生的身份进行注册。登录该平台后发现,在“借款推荐”下的“闪贷—好又贷”服务显示,可提供500元—1万元的借款金额,最低月利率为2.6%。事实上,2.6%的月利率换算成年化利率达31.2%,已经超过法律保护的年化利率24%的界限,并远高于银行贷款和信用卡利率水平。此外,该平台要求绑定手机通讯录才能进行借贷。记者联系客服希望注销账号,却被告知“无法注销”。

就在5月底,中国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通知,明确提出未经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进入校园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已有多家网贷平台已暂停面向大学生的贷款服务,但仍有网贷平台“顶风作案”,或“换马甲”继续运作。业内人士建议,学校或有关部门可为学生专门开设讲座,帮助学生提高辨别能力和风险意识。

■学生体验

“6个月还款过程太煎熬”

“我差点中招!”谈起亲身经历的校园贷,广州某高校大三学生小罗印象深刻。在同学推荐下,他到一家职业指导机构做调查问卷,“职业规划导师说,从测试结果看,我的职业发展能力非常差,如果不参加专门的培训,毕业时很可能找不到工作”。小罗说,他听后觉得非常沮丧,很希望通过培训提升自己,但面对近万元两年分期付款的费用,犹豫再三还是拒绝了。原来,这是一种“培训贷”,通过夸大课程效果引诱学生报名,高额学费加上高额利息,学生一旦签订合同,就意味着背上了沉重债务。

广东工业大学的学生小林头一次尝试分期贷款后,就不敢再用了,“6个月还款过程太煎熬”。他曾使用某分期消费平台购买苹果6s手机,由于不熟悉金融产品,他总觉得从平台上提前借款颇不安心。

广州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方颂表示,绝大多数学生本人都不具备还款能力,平台敢于借钱给学生,主要是考虑到父母的经济支持以及学生未来工作后的收入。而记者调查发现,大学生之所以选择借贷,往往就是不愿意让父母知晓自己的消费状况。南方日报记者 姚瑶 实习生 刘雅文 曾钶锜 覃毅

责任编辑:刘洪昌(QF0001)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