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经济> 正文

中概股回归 这一脚刹车踩得漂亮

2017-06-30 09:32 证券时报

去年5月,在中概股热烈的回A浪潮中,中国证监会表态称,注意到中概股回归A股有较大的特殊性,特别是对境内外市场的明显价差、壳资源炒作应该高度关注,“正对这类企业通过IPO、并购重组回归A股可能引起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上述表态被认为是暂停中概股回A。此后部分计划回A的中概股或暂停私有化,或在私有化后无法通过借壳等形式曲线回A。

而幸运的是,史玉柱的巨人网络私有化后借壳登上最后一班回A“游轮”。一年多过去,中概股回A政策仍不明朗,不能通过借壳回A的中概股依然在外漂泊,而那些已经回归的中概股陆续迎来“收割”季节。

定向造富 A股埋单

境内外资本市场巨大的估值差异使得中概股屡生回A冲动。短期来看,中概股回A会营造双赢局面,被借壳的A股上市公司初期会连续涨停,借壳的中概股亦会享受回A的估值溢价。例如,七喜控股和世纪游轮在2015年分别公布分众传媒和巨人网络的借壳方案复牌后,前者获得7个涨停板,后者更是连续20个涨停板。

但这种双赢局面很快被打破。

借壳成功后,参与中概股借壳回A的不少财团和资金股份锁定12个月后便开始陆续解禁,天量的解禁股使得投资者面临反向“收割”的境地。

2015年12月,分众传媒完成借壳七喜控股。一年后的2016年12月29日,30.36亿股限售股份解除限售,占公司总股本的34.75%;今年4月17日,分众传媒又有5.05亿股限售股份解除限售,占公司总股本的5.78%。

6月16日晚间,分众传媒公布了曾参与公司私有化并借壳回A的两名股东Power Star(HK)和Gio2(HK)的清仓减持计划,计划减持股份分别占公司总股本的7.41%和6.77%,涉及股份数量合计约12.39亿股。若以公告后次一交易日分众传媒的收盘价来计算,上述股份的市值约为162亿元,系年内最大减持规模。

其实,早在今年一季度,参与分众传媒回A的多名外资股东已开始纷纷减持。其中Power Star(HK)和Gio2(HK)已于今年一季度分别减持1.04亿股、5500万股。当时已有媒体报道分众传媒股东频繁通过大宗交易减持股份,一季度分众传媒股票累计下跌幅度超过20%(存在市场因素),这一情况早前被深交所问询。

分众传媒回A时给出的业绩承诺为2015年-2017年实现的扣非净利润数分别不低于29.58亿元、34.22亿元和39.23亿元。2015年和2016年,分众传媒实现扣非后净利润30.69亿元和36.05亿元,精准达标。

实际上,外资财团的减持并没有超预期,这对任何借壳回归的中概股来说都一样。只不过,这些在境外无法顺利套现的财团在A股可以快速实现巨额收益,而A股普通投资者成为直接的埋单者。

跟风回A 动机不纯

武汉科技大学教授董登新表示,过去很多小型中资企业去美国粉单市场通过反向并购寻求美国主流资本市场的上市机会,这一套路也被运用到A股,中概股通过反向并购借壳到A股,这对国内IPO排队企业不公平,这是两个市场间的套利行为,也是一种制度套利行为。中概股买壳以股份支付的方式,不花一分钱,A股市场的投资者没有议价能力,散户是最终的埋单者。

不止于此。2016年7月,彼时的银润投资(后更名为紫光学大)向控股股东紫光卓远借款23.5亿元完成收购中概股学大教育。当年,学大教育贡献净利润7860.97万元。不过,紫光学大2016年亏损约9868万元,并因为连续两年亏损于今年4月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ST紫学当时在年报中表示,被收购的学大教育相关资产2016年度实际经营业绩达到预测值,且该部分资产未来经营预测值处于增长状态。

今年3月,*ST紫学停牌重组,其中竟包括出售学大教育相关资产。不到一年时间,学大教育一买一卖,引起质疑一片。

近期,*ST紫学调整重组方案,放弃出售学大教育相关资产。回溯学大教育回A的这两年历程,*ST紫学现在的股价已较最风光时跌去了近七成。

结合已有的案例分析,中概股回A更像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游戏,而不是各个中概股之间成色质地的竞赛。

搜房控股(“莫氏搜房”)则是另一例,其一度拟分拆借壳*ST万里,即将旗下互联网房产及家居广告营销业务和金融业务置入*ST万里,既保留“搜房网”美国上市公司身份,又避开私有化在A股完成借壳。

这一计划频遭波折。

一方面,监管层于去年5月上旬表态(巨人网络于去年4月下旬完成借壳世纪游轮),称“正对这类企业通过IPO、并购重组回归A股可能引起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此后,监管层关于中概股回A的态度一直没有明朗。

另一方面,与搜房控股一直存在商标争议的北京道杰士投资咨询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李氏搜房”)实控人李忠屡屡发难,向证监会及交易所实名举报搜房控股及*ST万里。

同时,搜房控股正处于内部剧烈调整、战略摸索的动荡时期。种种因素,令搜房控股回A举步维艰。

为什么一定要回A?搜房控股内部人士的回答可能颇具代表性,“当初筹划回A是要把赚钱的优良资产都装入A股平台,A股的估值空间可带动美股的提升空间。”

目前来看,政策的不确定性是搜房控股回A失败的主要因素。但是,若搜房控股成功分拆回A,会是怎样一番情景?

先看一组数据。2017年第一季度,莫氏搜房之搜房网总营收为1.098亿美元,同比减少46.3%(电商业务下滑)。其中,电商业务营收3990万美元,同比下滑69.5%(缩减自有中介队伍导致交易量下滑)。最终,搜房网一季度净亏损1200万美元。

按照A股的估值体系及对中概股回A所赋予的预期,上述业绩表现很难承载经重估后的溢价估值。

预判性监管 隔离“有毒资产”

回过头审视中概股回A政策,不明确的政策虽然增加了中概股回A难度,但客观上抑制了中概股盲目回A冲动,尤其是对质地欠佳、动机不纯的中概股抑制效应更为明显。

背后折射出的信号是,试图享受A股估值红利,就必须用经营和业绩说话,妄想通过回A造福包括控股股东在内的私有化财团而由A股投资者埋单的回A交易,是不具有持续性的。此外,A股的监管标准并不比中概股所在国家或地区低。事实上,依照A股IPO标准,部分中概股根本不具备回A硬性条件。

今年2月份的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对中概股回A政策进行了阶段性总结。相关人士曾指出,中概股回A一度盛行,但应该认识到,在境外上市同样是服务国家战略。

深圳一家大型券商某投行人士与记者谈及中概股回A问题时提到了类似观点,更是直言部分中概股担心继续留在境外会进一步令估值缩水,陷入逻辑悖论。第一,不是所有的中概股在境外都被低估;第二,如果质地优良,不必急于回A,如果质地欠佳,回A目的性过于功利。

当然,监管部门并不是为了刻意阻止中概股回归,而是调节节奏,抑制跟风,不排除在适当的时机,中概股回A会再度重启。

责任编辑:宗晓丽(QF0010)作者:岳薇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