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经济> 正文

工资数据统计要多点“大数据”意识

2017-06-02 09:17 华西都市报

来源标题:工资数据统计要多点“大数据”意识

近期,各地平均工资数据陆续出炉。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北京、重庆、河北等多地公布了2016年平均工资。针对很多人觉得自己工资“拖后腿”的吐槽,多地统计局也进行了释疑。北京市统计局在解读中指出,平均工资包括了从个人工资中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个人缴纳部分;但是对劳动者而言,工资的概念往往是税后工资、实发工资,因此平均工资水平及增长与个人感受存在差异。(中新网)

“平均工资”所引发的吐槽,其实已持续多年。其中除了一些习惯性的“拖后腿”式自嘲,根本上还是源自不少人对于平均工资的统计结果产生了隔膜。不少人的收入低于平均工资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相当多的人在统计数据中找不到自己所属的位置,难以准确评估自己的收入到底在社会处于怎样的水平。

从统计学的角度,上述状况的出现,并不难理解。正如相关方面所回应的,一是平均工资包括了从个人工资中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个人缴纳部分,但劳动者对实际工资的感受往往只体现在实发工资;二是,工资分布是典型的偏态分布,即少数人工资水平较高,多数人工资水平较低,所以多数人的工资水平会低于平均工资。然而,仅仅是看到这些“客观原因”是不够的。

早有相关专家指出,平均数难以全面反映各类用人单位及其劳动者工资水平情况,因此在公布平均工资数据的同时,公布工资的中位数、低位数、高位数很有必要。这也是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做法。从统计技术上来看,统计工资的中位数,其实并不存在难题。这背后反映的其实还是一种统计思维的落差。在过去,统计结果更注重的是面向主管部门的结果汇报,对外发布粗线条一点,似乎没什么问题。但到了现在,统计结果不仅要具备明确的治理指导意义,也应该作为一项信息公开的内容,让公众看得明白,产生认同,真正体现“服务意识”。

由平均工资,一般只能推算出社会的收入总量,背后的个体差异、收入分布状况、与物价水平的对比等都隐身了。而人们对收入的关注恰恰是实际的收入获得感,它对应的是对工资水平不高和收入差距不平衡的焦虑。那么统计收入数据,当然就应该着力于回应这种期许,尽可能多的解答民众的疑惑。

现在流行大数据运用,其实大数据的意义不只是指数据规模的增加,关键是通过全方位的数据分析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工资数据统计,显然还需要提高问题意识与“大数据”意识。□朱昌俊

责任编辑:刘洪昌(QF0001)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