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经济> 正文

孩子的“成人式腐败” 从不是一个成熟的概念

2017-04-25 19:59 华西都市报

来源标题:孩子的“成人式腐败” 从不是一个成熟的概念

近些日子大热电视剧非《人民的名义》莫属。北京一位一年级小学生家长黄女士发现,这两天她的儿子每天放学都能带回一包食品,有时候是牛肉干、有时候是糖果。儿子说这些都是帮同学写作业挣来的。黄女士说,“这不是跟戏里面的‘小皮球’一样吗?‘小皮球’让同学抄作业一次可以挣5块钱。”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小皮球”不仅存在于电视剧中,在真实的生活中,“小皮球”也并不少见。 (中国青年报)

代写作业换取好处、送零食收买人心、为当班干部费尽心机……小学里的这种种现象,被媒体归纳为是“孩子的‘成人式腐败’”。似乎谁也无法说清,其到底会产生何种影响。

梳理媒体报道可知,小学校园的“世俗化”异变,集中表现为两个层面。其一,就是一些小学里的人际结构、价值认知全面仿拟“外部社会”。利益交换、人情勾兑大量充斥其间,使得原本简单的同学关系变得复杂;其二,则是小学生自我认知和行为决策全方位的“成人化”。比如说,某些班干部会真把自己当成是“官”,会真的因为这点“权力”而发生形变——而这种种迹象,都很容易激起公众的负面联想。

然而,一个必须厘清的事实是,倘若以成人视角去审视小学生中间的种种“行为异常”,那么势必会陷入“模型代入”和“样本类比”的陷阱之内。所谓孩子的“成人式腐败”之说,尽管生动且极具看点,但是其终究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缺陷。那就是,它并没有真正从学校和小学生的具体语境出发去进行原生性解读,而只是简单套用了一个现成的解释路径而已。这一做法,很可能会影响我们对于客观现实的恰当判断。

孩子的“成人式腐败”,当然算不得是“腐败”,并且也并不具备“从小看大”的象征意义。当大人们将此类行为视作“腐败”并且口诛笔伐,他们并不是在保护孩子而很可能起着相反的作用。动辄将儿童的“不当行为”升级定性、贴上恶名,更多只是成人发泄不满情绪、表演道德优越感罢了。而从教育科学、教育规律的角度去思考,我们真正应该做的,其实是“淡化事态”、“弱化罪过”,发动同理心并以温和的说服路径,引导学生们确立正确的行为范式。

小学生们中间是不是果真存在着类似“成人腐败”的现象是一回事,而是不是将之表述为是“成人腐败”甚至当作“成人腐败”来对待则是另一回事。越是不希望孩子过早地变得功利、市侩,我们便越是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发力过猛、事与愿违。□蒋璟璟

责任编辑:刘洪昌(QF0001)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