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经济> 正文

“老工匠”王利柱:17年匠心不改 创新助发展

2017-04-01 08:49 中国青年网

“磨砺当如百炼之金,急就者,非邃养”。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对品质的精益求精,对工作的一丝不苟,以及对完美的孜孜追求。正在蒙牛乳业生产车间,细致检查设备,进行自动化技术指导的王利柱,就是这样一名“老工匠”。

王利柱(右)在进行设备技术指导。中国青年网记者 栗鹏菲摄

身为一名自动化技术工程师,王利柱用他17年的坚守与积淀,钻研与技改,执著与前行,诠释了一名“工匠”的成长。

不仅有手艺与技术,更有着对“工匠”的信仰和情怀,心怀“匠心”的他一直无所畏惧,栉风沐雨,一路前行。

王利柱(左)在生产车间内对产品进行改良。中国青年网记者 栗鹏菲摄

坚守:时光在变 “老工匠”初心不变

199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25岁的王利柱成为蒙牛乳业创业大军的一员。随后的17年间,他从和林格尔到通辽再到呼和浩特,从配料工到生产处长再到自动化技术工程师,辗转多地的见识,让他更了解业内生态;不同岗位的历练,让他不断积累着技术改进的方法和经验。

“我想成为一名能工巧匠,成为一名‘手艺人’”,距离当年25岁的自己,现在已经过去17个年头了,但谈起当初的那份初心,王利柱还是有些感慨,其实当时的自己只是个“愣头青”,根本不知道怎样成为一名“匠人”,但就是这种“初生牛犊”的敢做劲儿,让他走上了工匠路,而且这一走,就是17年。

不忘初心方能不负重托。王利柱带着初心上路,凭借过硬的技术与不断钻研的态度,先后获得4项国家专利、16项公司技改专业奖,更是成为身边同事眼中的“草根star”。

王利柱(左)在生产线上对产品进行调研。中国青年网记者 栗鹏菲摄

匠心:精益求精 “老工匠”追求卓越

“所谓成功,只是一个概念。大家各自追求精益求精,才是实在的。”王利柱对于现在的成绩没有任何的沾沾自喜,他认为这更多的是团队的功劳。

2010年以王利柱为首的项目组,获得了“倒吊智能机器人”集成设备测验成功的好消息。这套设备具有动作部位少、定位准确性高、故障率低、占地面积小等特点,可全方位模拟人工的各项动作,同时能保证每包产品被吸取后按照事先设定好的程序准确无误放到指定位置。

项目组以包体搭接方式替代之前的纸隔板分割区域方式,大大节省了人工与包装辅料成本,被企业授予“王利柱工作法”的荣誉。这项技改称得上开乳业先河

耐心,专注,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在专业领域上的不断追求进步,对生产方式的不断完善,让王利柱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卓越成绩。

王利柱热衷技改学习。中国青年网记者 栗鹏菲摄

创新:热衷技改 “老工匠”迎难而上

“不创新就真的会落后”,这句话是王利柱的口头禅,也时常被他挂在嘴边。

忆往昔,那时王利柱受命到刚建厂的蒙牛乳业通辽工厂工作,当时国内整体自动化水平都偏低,厂子里更是设备落后,不少工序都得由工人亲自手动操作。

王利柱回忆道,其中一项就是在酸酸乳配料工序中,需要有一人站在配料罐顶部不停摇动软管,以保证配料均匀。手工操作时间长了人会劳累,既保证不了酸酸乳的稳定性,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王利柱和设计人员认真探讨后采用了一个土办法,在灌底安装了一个泵并连接一条小循环管线,采用机器装置使乳酸与其它物料在运动中均匀混合,既节省了人工成本,同时也避免了安全隐患。

诚然,创新发展,是推动企业品质的源泉。这项小小的技改,让“老工匠”看到了“创新”的魅力,实现设备与生产工艺优化也就成为了他不懈的追求。

王利柱(右)在生产线上进行设备维护。中国青年网记者 栗鹏菲摄

奉献:不计得失 “老工匠”埋头苦干

2005年,公司劳动力日趋紧张,迫切需要实现设备自动化升级,关键时刻王利柱接手这项任务。

他和团队联系国内外相关设备公司,反复研讨技术难点和解决方案,安装样机不断测试、跟踪,三年多的时间经历了无数次失败。

“投入的精力数不胜数,但一直在失败,这期间我们的心情真的很差,但是,要是就这么放弃,我们更不甘心”。王利柱说当时的他们,真的类似爱迪生发明灯泡的过程,历经的失败挫折多不计数,屡试屡败,但百败不折。

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期设备自动化的成功升级,终于让王利柱的这份埋头苦干得到了回馈。几年间,王利柱负责的技改项目累计优化人工岗位2462个,他协同项目组首创的蒙牛利乐枕自动装箱技术累计节约人工、包装辅料成本6100多万元。

发展:栉风沐雨 “老工匠”砥砺前行

在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优化产业布局、深化创新驱动的当下,2017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这在王利柱看来,意味着企业创新的重大责任,唯有科技创新,才能引领中国制造迎来一场品质革命。

“能给创新主体带来超额利益,是我最骄傲的事儿。”王利柱表示,创新是国家强盛的根本支撑,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为顾客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最重要的是,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要为企业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才是“工匠精神”最应该强调的一点。(中国青年网记者 栗鹏菲)

责任编辑:宗晓丽(QF0010)作者:栗鹏菲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