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来早”系列报道】三个“鸟巢”!亚洲单体最大的“菜篮子” 长啥样

2017-03-13 09:05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编者按】一年之计在于春。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2017年,北京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各区、各部门快速行动,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坚持首善标准,全力以赴开启全年各项工作。千龙网特别推出“人勤春来早”系列报道,千龙网记者深入首都各行各业,见证民生变迁,记录疏解故事,描绘首都各界“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气神。

文|千龙网记者 宗晓丽  图|千龙网记者 万小军

效果图-千龙网记者万小军 摄

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效果图(千龙网记者万小军 摄)

单体建筑面积61万平方米、基础开发土方量220万方、基坑总面积超过了长安街的“东方广场”……一连串的数据足以见证“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工程”是目前为止亚洲最大的“菜篮子”。那么,如此庞大的工程是怎样建成的?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60%的进京农产品从这里进入北京

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交通沙盘-千龙网记者宗晓丽 摄

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交通沙盘(千龙网记者宗晓丽 摄)

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工程是一项保障首都菜篮子供应的市政府重点民生工程,工程位于朝阳区黑庄户乡,紧邻外埠农产品进京主要通道、东五环、京哈、京津、京沪高速和规划机场第二高速。

“60%的进京农产品是由这个位置进入北京,预计项目将于2018年8月竣工,届时,根据25km黄金配送半径,配送区域将重点覆盖:北京中心城区、东部地区、亦庄开发区、城市副中心等,覆盖人口约为1200万,同时,根据专业测算,2020年将会实现年交易量800万吨,年交易额1000亿元。”据相关负责人介绍。

记者了解到,项目一期占地面积305亩,总建筑面积约62万平方米,是亚洲地区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北京建工集团负责施工,去年4月22日工程正式开工。到现在,北京建工集团的建设者已经在这里奋战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目前,基础底板已全部完工,现在正在进行地下结构的施工,2017年8月底地下结构封顶。”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工程项目执行经理王继红告诉千龙网记者。

如此庞大的工程,难点在哪里?“工程最大的难点有两个,一个是基础开发土方量高达220万方,工程东西长度达到700米,单层面积13万平米,基坑总面积超过了长安街的‘东方广场’,工程难度很大;第二个是由于使用功能的不同,工程每层楼的层高达到了6.9米-7.8米,楼体对于工程质量、工程安全要求更高。”王继红告诉记者。

据王继红介绍,“工程正式投入使用之后,有一条高速直通楼体的高架桥,所有运送鲜活农产品的大中型车辆可直接开进楼里面,这是目前为止北京地区唯一一个能让大中型货车在地上、地下各楼层都能跑大型货车的建筑,承重量在每平米3.5吨至4吨,中型货车可从高速收费站直接开进楼体内。”

“双核”保障格局 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工地图-2-千龙网记者宗晓丽 摄

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工程建设现场(千龙网记者宗晓丽 摄)

据建设单位北京菜篮子集团介绍,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2020年,北京四环内区域性专业市场将实现有序调整退出,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定位为首都农产品安全供应的现代化服务平台和应急储备平台。

据北京菜篮子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当前全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大背景下,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定位为承担首都农产品安全供应和应急储备职责、具备现代化承接能力的全市型农产品配送枢纽,未来将与新发地市场一起,构成首都农产品日常安全供应的“双核”保障格局。

记者了解到,流通中心建成后,将以供应商规模化、采购商网格化、运营商专业化、全流程信息化为主要模式,实现场内交易展示区、理货配送区、应急储备区、数据中枢区、智慧商务区的高效协同、智慧运营。

与传统农产品批发市场相比,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农产品流通对土地面积的依赖程度,实现减人、减车、减PM2.5、减垃圾的低碳绿色运转,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更加实实在在地保障好广大市民的“菜篮子”。

“跳仓”跳出最大底板基础

工地图-千龙网记者万小军摄

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工程建设现场(千龙网记者万小军 摄)

东西长度690米、南北最宽290米的基础混凝土结构面层上没有一丝裂缝和痕迹——在“菜篮子”工地上,北京建工项目团队的建设标准体现在现场最小的细节上。

“我们现在看到的应该是当前北京市在施的最大面积基础底板施工”,王继红对现场的特点和难点了如指掌。谈到这样的质量标准如何实现和保证,王继红表示“秘诀”就在基础底板平面上那些被钢筋架整齐地划分成一块一块的正方形“格子”。“这种施工技术被称为‘跳仓法’”。

据王继红介绍,首先将大面积平面划分成若干个区域,然后浇筑混凝土时像下跳棋一样,隔一块浇筑一块,相邻区块浇筑的相隔时间不少于7天,利用这个时间差,可以让混凝土在5到10天期间性能尚未稳定和没有彻底凝固前释放混凝土的内应力,用混凝土自身的特性反应避免了施工初期部分激烈温差及干燥作用造成的裂缝,解决了超长、超宽、超厚的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和防渗问题。

“分块规划、隔块施工、分层浇筑、整体成型,这样一来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不必再留设被称为‘后浇带’的临时施工缝,对提升工程进度和消灭质量隐患大有裨益。”王继红说,近年来“跳仓法”大体量工程的基础结构施工应用案例并不少,不过像这样大面积的跳仓法施工在目前北京的在施工程中当属首屈一指。

“微循环”打通狭窄施工现场

工地图--千龙网记者万小军摄

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工程建设现场(千龙网记者万小军 摄)

走进现场,走过一条长长的甬道来到临边防护围栏前,眼前就是60万平方米的超大体量施工现场。13台塔吊在施工现场不同部位不停挥动着长臂,完成着一次次超大跨度的运输吊装。在北京建工项目团队过去一年的努力奋战下,工程正负零以下的地下结构施工正在临近尾声,绿色的运输卡车正在川流不息地进行着土方回填,一派井井有条的繁忙景象。

然而相比规模巨大的作业面,现场区域内用于大型机械、物料加工的运输通行的空间却是非常狭窄和逼仄,项目的两道“长边”几乎只够运输车辆通过,场地内也是寸土寸金,以至于浇筑混凝土的汽车泵开不进场内,只能采用车载泵。

为了提高浇筑速度,项目团队采取了在基槽北侧部署4台车载泵、槽下4台布料机同时浇筑的办法。与此同时,混凝土罐车、材料运输车,全部在场内按照固定路线逆时针单行,将现场道路内侧半幅路用于停放车载泵和混凝土罐车作业,外侧半幅路循环通行,避免了车辆拥堵,保证循环道路时时畅通,其他作业有序进行。

“这条路线是我们项目团队提早入手,经过各种设计、构思、推翻、再构思形成的最终,也是最优方案”回想起当时的工作状态,王继红表示,“主要考验的是耐心和细致”。除此之外,项目团队还将每辆罐车的浇筑时间精确到了“分秒必争”的程度。凭借这样的精细和智慧,北京建工项目团队将这条“微循环”跑成了项目运行的“大动脉”,保证着项目的不断推进。

“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的现场正在布设8米的高模架,因为在地面没有足够的空间完成拼装,所以塔吊的垂直运输效率要比常规工程高出好几倍。为此我们在塔吊加装了GPS、传感器和监控组成的防撞系统,但是真正要确保安全高效地推进施工,还要依靠人的周密运筹和精细化排布”,王继红说。

由于工程的体量巨大,施工专业多,工序衔接交叉量大,经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各种因素影响相互交织。既要成竹在胸,又要举轻若重,协调好每一个生产环节,让项目团队像理顺了运行齿轮的机械一样顺畅而又规律地运行起来,用顺畅的运行化解工程推进中的现场环境带来的难题。

责任编辑:张博(QF0005)  作者:宗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