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秦明:不悲天悯人,我只要破案

2016-12-24 11:50 今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法医秦明:不悲天悯人,我只要破案

直到如今,法医秦明还是很清醒,他说“法医秦明,去掉了‘法医’两字,一文不值”。人们想通过他笔下的故事,看到触目惊心的死亡和背后对人性的探查。

秦明始终躲在故事背后,他不想悲悯,只想讲述。

自从网剧《法医秦明》在搜狐视频上线以来,口碑爆棚。观众一边被刺激的剧情吸引,停不下来,一边吐槽,这部剧真不适合“下饭”,也不敢夜深人静一个人看。

而这些观影感受,秦明自己完全体验不到,对他而言,剧中的场景是他最熟悉不过的工作常态。

秦明所著的“法医秦明”系列图书的编辑包包记得清楚,第一次见秦明,与他约在北京东来顺吃火锅,秦明刚捞起一块涮好的羊肉,突然随口冒出一句,“上次我们就是用这种漏勺捞尸体肚子里的蛆虫来着。”同桌的人表现出一致的“呕吐”表情,秦明照常把肉送进嘴边,嚼得还挺香。

他早已习惯了在“普通人隔着屏幕也深感恐惧的凶杀案现场”和“与普通人并无两样的日常生活”中自如切换。网剧《法医秦明》中的秦明是他自己,但又不完全与他重合,准确地说,“秦明”是他和他的法医同行们。

今年35岁的秦明是安徽省公安厅的一名主检法医师,从大一假期开始法医实践算起,秦明已入行18年,《法医秦明》网剧改编自他创作的悬疑题材小说《第十一根手指》。网剧上线之前,即使系列小说已经多次登上各大畅销书排行榜,秦明还是觉得悬疑题材不大可能收获大众追捧。

出乎他的意料,网剧《法医秦明》在搜狐视频上线之后,长期占据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榜单,秦明的个人微博每天会收到二三百条私信。网剧播出期间,秦明在北京参加常规工作培训,最多的时候,他一天完成了七个采访。课后总有同行表示仰慕并索要签名。

“法医不是解剖工,是尸语者”

“法医秦明”系列小说2012年推出了第一本,第二年就有影视公司找上门来,买走了版权。目前这个系列所推出的五本小说,影视版权已经全部售出。

“我不得不佩服自己的远见。”在第一本书《尸语者》的自序中,秦明不忘自我调侃当时的选择。

大二开始,经父亲引荐,秦明去了当地公安部门实习。暑假期间,正值酷暑,秦明第一次亲眼目睹了尸体解剖全过程。实际上,大一开始,他就跟着当地法医跑现场,去过多起交通事故和自杀现场,对尸体并不陌生。不过之前他只看到过法医做尸表检验,这回是第一次旁观解剖全程。一名法医主刀负责解剖,一人记录,一人照相,秦明没有任务,在一旁看着这一切。

那是一起因群殴事件引发的死亡,嫌疑人当场就被抓获了。“人都抓了,干嘛还要解剖啊?”秦明当时一头雾水。“刑事案件中尸体必须进行解剖。”师父告诉他这是规矩。

当尸体的面容浮现在他眼前时,这个18岁的少年“蒙了”,事情就是这么巧,躺着的人是秦明的小学同学。不过秦明倒也没有因此深陷回忆,他很快切换到职业状态。“这个坎迈得还算顺利。”他回忆说。

“法医还是挺带劲的啊!”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秦明才明白,“法医不是解剖工,是尸语者。”这算是一起法医发挥了关键作用的案例。

而后来的工作经验告诉他,命案侦破工作中,法医发挥关键作用直接导致破案的并不多。他的小说也只是把这些案件挑出来写而已。很多情况下,法医还在进行尸检工作中时,案件已经破获了,这时候法医的工作,为的是给法庭提交一份鉴定报告。更多时候,他们会跟痕迹检验科和侦查科的同事协同办理非正常死亡案件,这其中包括自杀、交通事故和生产事故等一切非自然死亡案件。有的地方,甚至可以出现每天五六起的频率,这些相对“枯燥”的案件中可能就隐藏着命案。

进行解剖工作时,法医通常穿防护服,戴两层手套。但如果是高腐尸体,这些都没用,自己身上难免还是会沾上尸臭。怕被人嫌弃,法医通常都有洁癖。即便如此,解剖完尸体后,去打车,刚一上车,司机会立即摇下车窗。

秦明做法医11年,也有过抱怨,有过不满,不过这些并不妨碍他继续为之着迷。

身为法医,太有情怀,就悲天悯人了

2012年,辞兔迎龙的除夕之夜,家人团聚看春晚,一片热闹祥和。秦明觉得春晚没什么看头,他自己躲到房间,打开电脑,进入个人博客,回想起自己经手的那些案子,他写了第一篇文章,回忆自己的初次解剖。第二天超过一千人看了这篇文章,初二他回老家走亲戚,没更新博文,竟然被网友催文。秦明开始有了十几个稳定粉丝,在他们的鼓励下,“鬼手佛心——我的那些案子”网络小说开始在秦明的个人博客上连载。

“写小说啊,小说可不是谁都能写的。”现在那些见面会问他要签名书的亲戚朋友一开始都这样跟他开玩笑。唯有妻子一人全力支持,倒不是妻子有远见,预料到他在写的小说会成为日后的畅销书,她的理由很简单,“写日志好啊,比起打魔兽世界,可好多了啊。”她没想到的是,秦明这一写,停不下来了。秦明自己也没想到自己能把写作这件事坚持下来。

2012年到2016年,四年时间,五本小说,这四年恰逢秦明工作以来出勘现场最多的四年。“有没有想过辞职,当全职作家?”最近,他多次被问起。

“外面有一棵参天大树,但要没有根,何谈枝繁叶茂呢?”刚开始写作时,领导就曾叮嘱他,不能本末倒置,他至今深以为然。“写作和工作并不冲突,反而相得益彰。”他特别满意自己目前的状态,就是总缺觉,身体有点吃不消。

他在微信朋友圈这样写:法医秦明,去掉了“法医”两字,一文不值。这或许是他对自己的提醒。

秦明评价自己是一个没什么情怀的人。他理性,看到什么写什么,在他的文字里,很难看到他的主观思考,这被一部分读者视为缺乏文学性。有人建议他,小说中案子破了之后,可以加一些自己对人性的思考,这样会显得有深度。

“我需要做这些吗?不需要。我只要破案,我需要为法律服务。”秦明觉得,身为法医,太有情怀,就悲天悯人了,可能会影响办案。

“你觉得自己和剧中秦明的扮演者张若昀有什么共同点呢?”

“这个问题,所有的观众都看得出来啊。那就是,我和他都是男人。”

这是典型的秦明风格。(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责任编辑:刘洪昌(QF0001)  作者:周 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