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日,本该车水马龙的大红门鑫海鞋城、方仕鞋城门前却门可罗雀,以往拖着一摞摞鞋盒的店家、商户都不见了。
这里曾是北京最大的鞋类集散地,如今,这里结束了15年的喧嚣回归平静,金隅集团所属北京建机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也兑现了完成大红门地区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区的承诺。
老工厂转型鞋类批发集散地
大红门这两家鞋城,曾是京津冀地区鞋类集散地,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此次又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率先实现了疏解。
2000年,伴随国有企业改革调整,“下岗分流”、“减员增效”成为那个年代的热词。这一年,北京金隅对旗下产品附加值低、生产不景气的企业进行整合。大红门地区的石膏板厂与加气混凝土公司重组,整体搬迁到大兴区。
厂子停产了,可地不能荒着。当年这个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相当于三个标准足球场的厂区找到了租客——一家来自浙江的水产企业。
承租后,这家销售海鲜的企业却遇到了时令难题,只得拉当时的大康鞋城入股,干起了鞋类批发生意。又经过承租人的更替,2005年,这座石膏板厂被一分为二,分别由鑫海鞋城和方仕鞋城承租经营。
由于这里是北京当时唯一的鞋类集散地,人流如织、车水马龙,从凌晨三点开始,商户、客商就陆续抵达,一直到晚上六七点钟人流才会逐渐散去。
堵车对大红门附近的居民而言更是家常便饭,最高峰时这里聚集的商户有近800个,从业人口近5000人,脏、乱、差、噪、闹成为这一地区的特点。
伴随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理念的提出与实施,两家鞋城也步入了停业转型的过渡周期。
建机公司多措巧破疏解困局
虽然鞋城租户几经调整,但作为业主方,建机资产公司对合同的签订和管理一直没有放松。2015年8月31日,租赁合同到期,建机公司大红门产业疏解进入收官阶段。
负责此次疏解工作的孙耀兴带着4名职工开始了长达半年的疏解之路。“疏解是个难啃的骨头,与一个企业的疏解不同,这里要给商户逐个宣讲国家政策。”孙耀兴说。
怎么了解商户情况?直接推门以业主的身份要求,这显然不够人性化,更不会得到商户的好脸相迎。
最初孙耀兴和同事以买鞋为名,到一些体量较大的门店,边试鞋,边和店主聊天,谈天说地,了解租赁和销售情况,掌握了大量商户信息。为了获得这些信息,孙耀兴买了十几双鞋。
摸清了商户信息,孙耀兴转而找到鑫海和方仕两家鞋城负责人。“这里市场大、效益好,想简单地疏解绝非易事。”孙耀兴说。
2015年7月13日,大红门地区疏解清退联合工作小组正式成立,建机公司陆续起草了《大红门西里19号院停租公告》,制定了《关于清退大红门鞋城工作方案》、《建机公司张贴公告工作安排》。建机公司组织干部职工对鑫海、方仕鞋城张贴十张限期腾退公告,向商户送达600份腾退通知及400份招商推介材料。
“我们疏解不是清退商户,而是从他们后续经营的角度考虑,给他们推荐了河北省白沟、永清这两个地方落脚,真正做到有情操作,有利可图。”孙耀兴说。
经过几个月的腾退、谈判,商户逐个离开,货物一批批从鞋城运出,到2015年11月30日,两家鞋城全部停业。
产业升级打造鞋类电商平台
如今的大红门鞋城,显得有些冷清。
不过这些只是暂时。在孙耀兴的办公室里,一份改造升级方案已经出炉。这里将进行硬件升级,形成集产品展示、商务洽谈和售后服务于一体的现代服务机构,包括如同苹果体验店概念一般的体验感受,同时多个设计室可为高端群体提供私人定制服务。
此外,围绕文化创意产业,适时引入各类展览和影视作品发布,也让这里更好地服务城南地区的文化群体和企业。
此外,还将转型升级为电商服务机构,设立市场自营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或借助第三方交易平台,打造适合批发市场的“O2O”模式,借助原有商户的产品优势,推进实现网上支付、订单管理、统一结算等全程电子商务服务,提升交易、展示的功能和效率。同时引进知名品牌总经销、总代理企业,进入国际连锁采购分销网络,培育内外贸易结合的专业鞋类电子商务平台。
对金隅股份而言,鑫海与方仕鞋城的腾退只是企业在大红门地区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的一部分,与鞋城500米之隔的公司下属北京市木材厂南、北两厂区租赁商户也完成疏解工作。
截至目前,北木南、北厂区共计疏解清退商户69户,疏解腾空库房及办公用房6.68万平方米,其中棚库面积1763.8平方米,拆除违建面积3390平方米,共疏解清退相关外来人员2690余人,支付各类补偿共计550万元,每年减少租金2700万元。
未来这一区域将根据丰台区政府的要求进行改造升级,转换成符合首都功能要求的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