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媒近日报道,包括梅西百货在内的四家大型零售商在美国被告上了法庭,他们被指以“虚假参考价”作为营销战略,误导消费者。这种情况在我国的“双十一”、“双十二”等打折季时也会发生,那么外国对此类问题都是怎么处理的呢?
记者查阅媒体报道发现,在美国,商家陷入价格欺诈的法律诉讼后,常常还会面临民事赔偿,每一个违法行为将面临最高2500美元的罚款。而此前美国杰西潘尼百货公司被起诉后,以5000万美元的价格和解。日本亚洲通讯社社长徐静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日本故意抬价和虚假销售,都被认定为“欺诈行为”,会被追究法律责任。
美国 百货公司价格欺诈被诉 花5000万和解
据美国媒体近日报道,梅西百货和科尔士百货公司、杰西潘尼、和西尔斯涉嫌价格欺诈,日前被告上法庭。这四家零售商被指将原有商品价格提高后再打折,令消费者认为捡到便宜,但所谓的“原价”却是假的。
美国NBC新闻报道称,洛杉矶市检察官办公室8日宣布,由于这四家零售商使用“虚假参考价”作为营销战略,检方将对他们发出欺诈广告的指控。按照加州法律,零售商禁止虚抬原始价格,除非在广告发布前三个月内,该商品曾以宣传的原价销售,或者广告上正确、醒目的宣布该高价即将生效的日期。
以科尔士百货公司为例,该公司标价35.99美元的短裤标识上写着“原价60美元,现在打6折”,但这条短裤的售价其实从未超过35.99美元。梅西百货也经常使用这一策略。
洛杉矶市检察长称,这种误导消费者的广告会对那些将价格诚实标出的商家的利益造成损害。据《洛杉矶每日新闻报》报道指出,诉讼同时还涉及民事赔偿,每一个违法行为将面临最高2500美元的罚款。
据了解,这些零售商并非首次陷入价格欺诈的法律诉讼。据NBC报道,早在2015年,杰西潘尼百货公司和科尔士百货公司就因价格欺诈遭到集体诉讼。最后两者的案件分别以5000万美元和650万美元和解。
另外,美国《纽约时报》在去年“黑色星期五”期间就采访了商品推荐网站The Wirecutter的编辑J·D·李维特。李维特发现,只有0.6%的感恩节网购优惠是真正划算的,也就是说,3.4万笔在线交易中,只有200笔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真正的实惠。
日本 故意抬价、虚假销售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日本亚洲通讯社社长徐静波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日本并没有像中国“双十一”、“双十二”,美国“黑色星期五”这样的打折季,只有秋冬季节转换时商家进行的打折销售。
他告诉记者,日本打折有3种:一种是促销;二是此类产品不再生产而进行打折,还有就是季节变化进行的打折活动。这些打折活动都是商家自行决定的。
对于日本是否存在虚假折扣现象,徐静波表示这在日本是不可能出现的问题,自己并没有听说过有这样的事情。日本的打折是“真打折”,最大力度能够达到50%。他告诉记者,自己昨天刚去配了一副眼镜,原来是5万多日元,现在半价。
此外,徐静波表示,因为日本的消费法有一个“公平销售”的原则,故意抬价和虚假销售,都会被认定为“欺诈行为”,会被追究法律责任。所以一般的商家是不敢做这样的事的。
记者了解到,在日本,到节日零售商会推出一种名为“福袋”的让利活动。通常,福袋里商品的价值是顾客付出的好几倍。 福袋一般是限量发售,东京街头经常会出现福袋发售前夜很多人彻夜排队的情景。很多消费者说,他们喜爱福袋不仅仅是因为福袋的超值,还有那份期待的心情和打开福袋一瞬间的惊喜。
法国 全国统一打折时间 法律规定打折基价
在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对商家打折有相应的法律规定,比如,法国每年有两次固定的全国性商品打折,一次在夏季,一次在冬季。按照法国法律规定,在打折期间,禁止商家故意把商品的原来价格抬高,然后再降价、打折,打折商品的基价还必须是商品在过去几个月里的平均价格。
在法国从事代购的小五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最近的打折日期是从2017年1月11日开始。而在法国不会出现先抬价再降价的情况,都是实打实的降价。一般打折的幅度是在原价的基础上打5折左右,而最后一周的折扣差不多能到3折左右。
顾客在大型商场和品牌商店一般不会买到“假打折”的商品。不过,也有一些不起眼的小商店会采用这种假打折的手段浑水摸鱼,但一旦遭到消费者的投诉,这些小店就得“吃不了兜着走”。 据《法制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