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息,正如此前美国推出QE政策一样不招人待见。
对于美国加息,尽管全球在无数次“狼来了”的游戏中都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大部分市场需要释放流动性的时候,美国这种收紧流动性的做法,正在抢夺着全球紧缺资源——就算是其他国家央行释放流动性,资金也会在避险情绪下大量流入美国。
只有美国正在收紧流动性
“加息的决定表明对于未来经济前景的信心。”美联储主席耶伦在议息会议结束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做出这一决定是因为美联储官员认可美国经济的发展,美国正进一步朝着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的长期目标发展。
根据月初美国相关部门发布的经济数据,11月美国失业率跌至4.6%,而CPI高企。经济数据的发布,更增加了市场对美国加息的预期。
美联储预计,随着逐步调整货币政策,美国经济将继续温和扩张,就业市场将进一步改善,通胀水平也将在中期内回升到2%的目标,美国经济前景面临的近期风险大致平衡。
实际上,在全球来看,美国的货币政策独树一帜:欧元区、日本等经济体如今仍采取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只有美国正在收紧流动性。
中金所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赵庆明表示,美国加息最主要考虑的还是美国自身的经济状况。
赵庆明表示,美国当下各项经济指标均向好,不少指标还达到了历史高位。“历史上,美国失业率跌至5%以下,其物价指数CPI就会疯狂上涨,如果不加息,则可能导致美国经济过热,不利于美国经济未来的发展。”
不过,美联储也并非不考虑国际经济环境因素。今年6月和7月,曾是业界最为看中的加息时点。但在6月底,英国公投意外选择脱欧,“黑天鹅”之下,美联储选择暂缓加息。
资金抢夺战
美国加息,对于美国而言,意味着经济的复苏。这是自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近10年的时间里,全球经济中向好的唯一信号,加快加息步伐,或许更让市场坚信这一点。然而全球经济的另一面是,其他经济体复苏缓慢,危机四伏,仍旧需要宽松政策救市。
在避险情绪下,美国加息无疑让其他经济体救市的资金大量涌入美国市场。
有市场分析人士预计,明年美联储可能将加快加息步伐以避免美国经济过热,这很可能导致美国利率水平快速上升和美元持续走强,并给其他经济体带来本币贬值、资本外流等问题加重等多重挑战。
FXTM富拓中国市场分析师钟越认为,美元的攀升,其核心动力依然是美联储和其他央行政策背离的扩大,使得美元成为高收益率资产的顶端,成为投资者争相追捧的对象。美联储明年可能加息3次,其加息速度远远领先于其他央行。
“英国央行近期保持中性立场,市场预期未来其仍将推出宽松政策;欧洲央行近期也超预期地延展QE9个月至2017年12月份,保持宽松政策。”钟越表示,其他央行距离首次加息也遥遥无期,这种情况下,买入美元成为获益最大的投资。
以中国为例,民生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管清友指出,在中国央行中性偏松的货币政策和美国加息预期的双重挤压下,中美之间的利差正在收窄。一旦利差倒挂,资本外流风险不可避免地会上升。
实际上,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下跌的通道中,资本外流在所难免。今年以来,中国的外汇储备及外汇占款均以下降为主。
央行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外汇储备下降691亿美元,连续第五个月缩水。
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研究员刘杰表示,美国加息加大了人民币贬值的预期,从今年上半年以来,企业就已经开始加速归还外债,改为借人民币债务。这也造成了人民币汇率一定程度的外流。
对新兴经济体冲击较大
“加息对新兴经济体冲击较大,值得高度警惕。”海通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姜超表示,美国加息会增大新兴经济体的汇率贬值压力,对其货币政策和实体经济都会构成冲击。
在姜超看来,一方面,美元是全球货币体系的核心,各主要新兴经济体汇率都紧盯美元,美国加息会增大新兴经济体的汇率贬值压力,对其货币政策和实体经济都会构成冲击。另一方面,美国是全球“水龙头”,其加息标志着全球流动性拐点,上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5轮加息都引发了区域性金融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等发达国家向全球大“放水”,资本大量流入新兴市场,美国加息后,资本势必回流。此外,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对依赖出口的新兴经济体更是雪上加霜。
刘杰直言,加息让人民币贬值预期增强,但并不会对中国的出口有利。理论上讲,人民币汇率贬值多少,就让出口企业能够增加多少汇兑方面的收益。“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分仅仅针对于以美元计价的出口企业。事实上,除了美国,中国的出口大国更多在欧洲等地区,但人民币对欧元、英镑等大多非美货币仍是升值的,这将抵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的利好因素。”
此外,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美国地区的政治因素对中国的出口企业也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特朗普主张贸易保护,并曾放言上台后将针对中国出口企业加收高额关税。刘杰认为,如果实施无疑将对中国出口企业利润形成挤压。
纵深
历史上的美国加息
美国加息,看上去是美国经济即将步入辉煌的高峰期,但历史上的美国加息往往结局并不美丽。历史上,美国经历了5轮加息周期,多数以导致各国甚至全球金融风暴而告终。这次美国加息结局如何,只能拭目以待。
第一轮 1983年3月至1984年8月
1983年,美国刚刚从石油危机中复苏。为了加速这种复苏,当政的里根政府采取了减税等措施振兴经济,并且连续4次加息,将基准利率从8.5%上调至11.75%。
不过,加息导致国际资本回流美国、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拉美国家因入不敷出直接导致债务违约。
第二轮 1988年3月至1989年5月
1987年“股灾”促使美联储采取降息救市。由于救市及时,股市下跌影响不大。为抑制1988年起的通胀上扬,美联储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加息12次,将基准利率从6.5%提升至9.75%。
不过,在这轮加息中,之前的货币宽松政策导致日本经济过度繁荣,美联储加息后,日本股票和房地产价格一落千丈、企业和银行纷纷倒闭,开始了经济萧条。
第三轮 1994年2月至1995年2月
1990年经济衰退,美联储不得不通过降息刺激经济。到1994年时,经济复苏也非常明显,市场出现通胀恐慌。为控制高通胀,美联储一年内加息7次,将基准利率从3.25%提升至6%。
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不久,这场风暴扫过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中国等地。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
第四轮 1999年6月至2000年5月
1999年,美国从亚洲金融危机中复苏,经济出现过热倾向。美联储再次出手,经过6次上调,基准利率从4.75%上调到6.5%。
相对低息的利率,让大量资金涌入互联网企业。而紧缩的财政政策,减少了货币的流动性,投资者开始意识到,互联网的繁荣已经不可持续。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
第五轮 2004年6月至2006年7月
互联网泡沫破裂,让美联储不得不降息提振经济,导致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2003年下半年通胀和核心通胀抬头,2004年美联储开始连续17次分别加息25个基点,直至达到2006年6月的5.25%。
利率的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加之美国住房市场降温、住房价格下跌,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融资。受此影响,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并最终导致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的金融风暴。 北京晨报记者 姜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