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尔事件过去了一个多星期,但激起的舆论涟漪并未消弭。
罗尔犯了什么错?他又伤害了谁?这个问题依然未解。我们是否需要建立一个机制来杜绝抑或引导这样的事件?这些问题不会自动消失。
罗尔卖文救女,而不是卖房,这似乎伤到了所有人。进而罗尔表态房子留给儿子,又被指重男轻女,如此已经成了罗尔越抹越黑局面。
如果回到原点,罗尔是否涉嫌撒谎欺诈?这似乎没有争议,他没撒谎,但是他没有透露全部信息。这是罗尔最大的问题。如果你期待一种帮助资助,你就得把自己透明化全方位地展露在公众面前,包括你的隐私部分。仅仅是一篇煽情文字差得太远了。也许罗尔可以强调他不是募捐,是卖文。可是即便是一件商品上市之前,不是也需要把产品的技术、材质、效果描述清楚吗?从这一点来讲,罗尔的文章也不是一件完善的商品,只注重了煽情,却缺失了信息,这是罗尔的致命错误。
不过,对于罗尔的行为舆论的反应也许过度了。一个女儿患病的父亲想方设法获得支持也无可厚非,包括小铜人的做法也没有特别过分。如果罗尔文章的转发和打赏没有那么夸张,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一切是在文章一炮走红之后才导致了这样的局面。有人宣称公众的爱心被消费了,但这是所有转发打赏的人想法吗?不一定。人们打赏五元钱或是两百元获得了一份满足,这不是捐款,这是一种购买。后来的质疑打碎了这种虚幻的满足,公众被舆论伤害还是被罗尔伤害?这也是难以分辨的。
最终这件事是两败俱伤,在网络与慈善,这两个还没有建立起有效规则领域,这样的伤害事件还会出现。丁晓阳(著名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