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佳妙/文 制图/龚子皓
“双11”,这个本是天猫在2009年11月11日举办的用以试水的网络促销活动,没想到被都市剩男剩女打造出了一个不亚于情人节的巨大消费市场。经过几年演变,活动参与的商家也从最初的27家扩充至近10万家,“双11”从一个普通“光混节”渐渐被贴上“疯狂抢购”的标签,成为商家争夺的重要节日。
到今年,整整过去了8年,购物节所承载的也不仅仅是买东西那么简单了。
生活方式
就那么改变了
一年疯狂的双11带动了一系列社会现象,譬如让网络“剁手党”走进现实。今年双11,亿万网民摩拳擦掌镇守在屏幕前准备大干一场。“今年我提早打了1万多元进支付宝账户,以免抢购时用银行卡支付卡顿。”网购达人陈小姐在双11当天只睡了4个多小时,从零点到中午,她经历了紧张、郁闷、欣喜和亢奋的12小时。
另一位90后“网络菜鸟”陈洁心的购物车则满满的放了近百件商品,收藏夹存了200多件,这是双11前一周乃至更长时间做的“功课”。“感觉如果双11不买东西,就像中秋节不吃月饼一样,不算过节。”她说道。
双11改变了很多人的购物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坐在家里选购商品。66岁的韩阿姨退休前是大学教授,两年前接触到网购,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可谓“一发不可收拾”。“因为我现在年纪大了,去超市买大米买油拎回家不方便,但网购的话快递员能送到门口,省好多力气。”她说,“像餐巾纸、沐浴露我早在双11前就预付了定金,算下来一包抽纸才两块多,超市要卖三四块呢,而且我只要在双11那天付余款就行,不用熬夜去抢。这个双11我一共花了500多元,支出最大的就是两瓶橄榄油。”
花呗成为
双11抢货新神器
“我应该是最早接触双11的人,09年就参加了秒杀活动,前几年早早坐在电脑前守到深夜,等到零点需要支付时,不是忘了密码,就是网银U盾找半天,等到折腾一圈再要付款,货已售完。但现在躺着在手机上就能付款,非常方便。”来自杭州某设计公司的张女士说。
2009年的第一次双11,交易峰值仅为400笔/每秒,支付峰值仅为200笔/每秒,而今年双11开场的第一个小时,就涌入1.2亿用户,阿里的交易系统也创造了每秒交易峰值17.5万笔,每秒支付峰值12万笔的新纪录,八年间增长了数百倍。
温州的王女士说,前几年都是用支付宝余额付,2011年起,主要绑定了银行快捷支付,到2013年,余额宝成为主流支付,2015年开始改成花呗,单笔稍微大额点的还能免息分期,双11前还临时提高了额度。
今年是“花呗”第二次参加双11,根据蚂蚁金服数据,11月11日全天,“花呗”支付占支付总笔数20%,花呗成为双11抢货新神器。
双11买的东西
当天中午就到了
与往年频频出现的“爆仓”、“包裹走了一个月未收到”等糟糕情况相比,今年的菜鸟网络,似乎没有给我们抱怨的机会。
每年双11也是对中国物流快递体系的考验。当11月11日24点整的钟声敲下,压力开始转向快递端。
今年双11第一个收到包裹的佛山用户,从下单到收货仅用时13分钟。毕业两年的张梦说道:“今年的快递,比往年来得更快一些,凌晨拍下的东西,有一件中午就到了,记得几年前上大学时,双11买的东西都得等十天半个月,每天都要看七八次物流进程,在我们宿舍楼下取快递的点,排队场景堪比春运期间的火车站。”
淘友“棉毛裤的夏天”坐标杭州,双11早上6点多就接到快递小哥的电话:“您的快递到了。”他说当时真正感受到来自快递的新体验。
看晚会抢红包
成双11新习俗
线上的创新玩法,带动了线下消费力,今年天猫双11还有“寻找狂欢猫”的小游戏,在很多城市的线下场所也进行了捉猫活动,包括杭州两家银泰,广场上聚集了近万人一起捉猫。
“这个游戏和很热的Pokemon Go一样,是一款AR游戏。广场上说会出现金猫,幸运的话说不定能抓到,我之前还捉到过星巴克猫呢。”现场一名玩家激动地说。
大家都举着手机,通过AR互动玩起“捉猫猫”游戏,现场时不时有人大喊,我捉到猫啦。
张梦说:“这个是今年新玩法,觉得特别有意思,吃饭、走路、下班的时候都在捉猫,我已经抢了6个红包了,对双11本来要购物的我简直欲罢不能。”
除了这款AR小游戏,天猫为今年的双11可是做足了准备,双11前夕推出“Buy+VR会场”,“感觉真实的在和产品互动,静态的商品页有更多直观的体验,这种黑科技,不剁手都不行。”淘龄已有9年的娜娜说。
当然,巨星璀璨的节日晚会也是看点十足,自阿里巴巴在2015年举办了双11狂欢夜后,今年玩法升级。几乎是邀请了全球半个文体娱乐圈,不仅当之无愧地成为当晚的收视之冠,也开启了用高科技创新、“好莱坞+硅谷”融合的多屏互动新时代。
娜娜说:“今年4小时的直播我是全程看完的,和去年相比,多了和用户的互动,中间的几个游戏我都参加了,第二轮押宝我押对,还中了1块钱得枕头的奖,特别开心,晚会结束后买买买到停不下来。”
阿里集团CEO张勇说:“双11到今天已远超购物甚至消费概念,消费购物已进入全娱乐、内容化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