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里的番茄不好吃

2016-11-26 09:10 新华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冰箱里的番茄不好吃

番茄,一种亲切又百搭的蔬菜。在菜市场和超市里,总是很容易买到红润可人的番茄,拎回家放在冰箱里可以存上好几天,拿出冰箱,只要几分钟时间就能变出一盘热乎乎的番茄炒蛋……

等等,又要把番茄放进冰箱吗?那它的滋味可要溜走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抱怨番茄没有昔日美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低温储存。

此前,口味挑剔的人已经注意到,最有“味儿”的番茄总是新鲜采摘、立即食用的,冷藏后,番茄的味道大打折扣。现在,哈里·克莱(Harry Klee)带领着他的研究团队揭开了这背后的原因。

品尝食物靠的不仅是味蕾,嗅觉也是影响食物“风味”的主要因素。咀嚼时从嘴巴中溢出的香气物质,经过所谓的“鼻后通路”被大脑感知,给人带来丰富的滋味。

番茄的“风味”也是如此,在酸和甜之外,挥发性物质构成的香气也必不可少。在番茄里,与风味相关的挥发性成分是由氨基酸、脂肪酸、类胡萝卜素衍生而来,其中酶的催化反应起到了关键作用。

那些冷藏后黯然失色的番茄,缺少的正是香气。构成香气的是一些容易挥发的小分子物质,比起糖类和酸,它们更容易流失。采摘后,番茄的细胞们依然活着,继续生产新的香气物质,但在低温条件下,香气产量会急剧下降。

研究者们首先分析了番茄在冷藏过程中不同成分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随着冷藏时间延长,番茄的挥发成分含量显著降低,糖类(主要是葡萄糖和果糖)和酸类(主要是苹果酸、柠檬酸)的含量并没有明显改变,也就是说,冷藏后番茄的酸甜度依旧。

此外,研究者还用RNA芯片检测了番茄细胞中25879个基因的RNA转录水平,他们发现,在低温刺激下,很多基因的表达都发生改变,与香气相关的催化酶基因也是如此。

把冰箱里的番茄拿出来恢复室温,一些基因的表达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但冷藏对香气的影响却很难逆转。那些与生产挥发性成分直接相关的酶类,在经过8天冷藏后,其表达明显下降,而在1天的回温后,其恢复也很有限。

这些变化说明,脱离了植物体的果实并没有结束自己的使命,它们依然积极应对着外界环境,调整自己的代谢和各种生理功能,为种子的传播和萌发做好准备。

植物在遭遇不良的环境,如干旱、盐碱、炎热、寒冷等时,表观遗传学调控与生物的应激反应密切相关。研究者在冷藏的番茄的基因组中,发现甲基化水平大量改变,主要发生在与各种代谢功能相关的基因上。成熟抑制因子是果实成熟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转录因子,这种因子及其靶基因,在低温刺激下甲基化水平明显上升,这可能与风味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改变有关。

这些调节机制有利于植物生存,却让人类兼顾便捷和美味的努力变得困难。从批发商、零售商到消费者,番茄的每一步运输和储存都使用低温冷藏,这让番茄丢失了很多风味。

当然,损失点风味,总比看着番茄烂掉要好。不过,了解番茄风味损失的原理,就可能改善贮藏技术,让番茄更接近新鲜采摘的品质。植物学家还可以改造番茄里对温度敏感的酶,让它更耐冻,或者选育出天生具有抗低温的番茄品种。

责任编辑:凤凰(QL000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