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1月24日),关于定向增发政策可能生变的消息在市场广为流传,“不建议甚至取消非公开发行”的说法甚嚣尘上。不过,羊城晚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取消定增是不可能的,但已经能够明显感觉到监管趋严,“最近的两个项目上报后十天才有结果,正常是五天”。监管趋严下定增折价空间收窄,10月份定增私募产品发行创下年内新低。
定增审核速度变慢
23日晚间开始一则关于定向增发的消息就在各大金融群流传:“传再融资政策修订的大致内容:要求融资间隔一年;不允许变更投向;鼓励配股、公开增发;不建议甚至取消非公开;鼓励市价发行;融资规模限制……”
事实上,监管层对定向增发的限制,此前早有传闻,但监管层方面一直没有表态,而对于上述最新传闻,也一直没有监管方面回应。羊城晚报记者从多位投行人士处了解到,目前关于定增政策会否有变化“不管是上面还是公司内部,都没有任何消息”。而广发证券一位保代则透露,从执行的结果来看,近期再融资的审核变慢是事实。
“最近的一个项目报材料后十几天才下来,按规定正常不超过五天就会有结果,我们之前报的一个再融资项目,也是十多天才给结果”,上述保代称。不过,在他看来虽然监管趋严,但“取消是不可能的”,“毕竟作为上市公司如此重要的融资渠道,不会说取消就取消”。
浙商证券资管陈旻亦认为,从“取消”二字来看,显然不可信,毕竟这是一个上万亿的市场,一刀切的叫停显然不符合市场规律,没有定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就成为一句空话。
但其表示,从“控价控量控节奏”来说,可信度较高,事实上自今年以来监管层一直是这样在操作的,但其背后的逻辑是“严控机构勾结上市公司、大股东、各类资金,利用定增和并购重组,无规则无底线的套取利润,掏空上市公司”。
定增破发案例频现
从今年颇受欢迎的定增基金产品的发行变化,或也能对定增监管收紧管窥一豹。
今年以来,定增产品突然“爆红”,公私募定增产品频繁发行,定增产品数量达到高峰。然而,进入三季度,私募定增产品备案量、发行量均创今年新低,“躺着也能赚钱”的最佳时机或已经过去。
私募排排网数据中心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定增产品的月发行数量均在75只以上,在1月、4月、6月和7月更高达100只以上,7月更是高达138只,创下新高。而进入10月,私募定增产品备案量为29只,发行量为34只,创下今年新低。私募排排网调查显示,折价空间收窄、价格红利消失是私募对定增产品不再看好的原因。2015年之前,定增的平均折扣大约在8折左右,但步入2016年折价率普遍处于9折、9.5折、9.8折的水平,部分甚至出现了溢价发行。
定增破发的案例近期也频现。截至目前,在今年以来已完成定向增发的684家上市公司中,最新股价跌破增发价的共有87家,占比约12.7%。其中,定增收购资产出现破发的有19家,占定增破发公司的21.8%。在这87家破发公司中,不乏乐视网这样的曾光环加身的明星企业,亦让一批实力机构及牛散身陷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