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面世后,纸币何去何从?对我们的生活有啥影响?

2016-11-23 10:05 重庆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数字货币面世后,纸币何去何从? 对我们的生活有啥影响?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制科学研究所招募数字货币研发人员的消息成了各大财经媒体关注的焦点。

德意志银行联合首席执行官约翰·克赖恩在达沃斯曾预测称,10年后,现金很可能将不存在。可以想象,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去银行取钱时,可能会被这样询问:请问是取现金还是数字货币?什么是数字货币?数字货币与现金有啥不同?其意义何在?数字货币面世后,纸币何去何从?

电子支付不等于数字货币

数字货币与我们常用的支付宝、微信支付或者手机银行又有啥不一样呢?业内人士是这样解释的:我国基于电子账户实现的支付已十分普遍,然而这种方式本质上还只是一种现有法定货币的信息化过程,不能称作严格意义上的数字货币。数字货币作为法定货币是由央行发行的,其本身就是货币而不仅仅是支付工具。

业内人士预计,即使发行数字货币,纸币也不会一夜间完全消失,在较长时期内,数字货币和纸币将并存流通。

瑞典丹麦可能率先在欧洲试水

那么国外的情况又是如何呢?在德国慕尼黑大学读经济学的留学生张小尹告诉记者,在欧洲很多国家,目前电子货币的使用频率也很高,如Sparkarte(储蓄卡)消费、Kreditkarte(信用卡)消费、Paypal(类似于支付宝)支付等,另外还有Geldkarte(零钱卡),主要用于支付小额现金。

在张小尹看来,欧洲国家数字货币发展前景较好的国家当数瑞典和丹麦,“在瑞典留学的一位同学告诉我,2015年6月起丹麦政府就公布了一个名叫‘推进无现金社会’的计划,商店和服务场所可以选择完全的无现金交易。”

丹麦方面,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从2014年开始,丹麦中央银行已决定停止印刷纸币,取而代之的是电子支付。独立支付业务运营商WorldPay的报告显示,银行卡支付早已成为丹麦的主导型支付方式,早在2012年,丹麦就实现了84.2%的交易通过银行卡来完成。此外,丹麦政府还打算推行“商户拒收现金”的方案,目前还在等待议会投票。

数字货币的推出并非一朝一夕

某资深业内人士认为,货币本身不一定非得要有价值,货币由实物货币最终向信用货币转型,这是数字货币取代纸币的基础。

那么,未来的数字货币如何“存放”呢?对于这个问题,业内人士也有预测或者说是“构想”。某国有行电子银行部负责人周涛认为,数字货币的载体很可能是每人一个专用账号,这个账号在其出生时就获得,而非境外居民来旅游,入境时就给个临时账号。

周涛表示,数字货币要推行,除了技术研发外,还会涉及很多法律法规,如《中国人民银行法》、《物权法》、《反洗钱法》、《人民币管理条例》等。无论如何,一旦推出数字货币,都将是一次划时代的变革。本报记者 吴黎帆

央行研发数字货币

今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提到“数字货币”,并透露央行在研究“数字货币”工作,争取早日推出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

当今社会,纸币已出现电子形态,比如支付宝支付或者微信支付,整个支付过程完全见不到纸币,但这只是电子支付方式,交易时所用的钱都是通过银行账户而来,也就是说支付宝里的钱实际上还是对应着一张张钞票。

在全球范围内,最有名的数字货币可能当属“比特币”,此外还有“莱特币”等。然而,这些数字货币都没有集中的发行方。中国的货币一直是由央行发行,今后也将是由央行来发布数字货币。中国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和交易,应当遵循传统货币与数字货币一体化的思路,实施同样原则的管理。据新华社

责任编辑:刘洪昌(QF00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