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孩子受“委屈” 就不怕反受刺激?

2016-11-21 19:29 今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怕孩子受“委屈” 就不怕反受刺激?

案例1 当妈的“撒泼打滚”

“谁也不能欺负我孩子!”成了某些护犊子家长的口头禅,可面对一些小事时,正是由于他们过激的举动,不仅让事情复杂化,还会吓坏了孩子,后果比让孩子受“委屈”更严重。

某个周末的早教中心,人头攒动,两三岁的小孩儿在一块儿,难免有点哭闹。可这一次,由于大人的介入,“战争”升级了。

据目击者称,不知何故,A男孩踢到B女孩的脸上,B爷爷当即制止、拉开,之后B爷爷挡在孙女前面,批评了A男孩几句。这一拉一挡的过程中,B家长也就跟A男孩有了拉拽,再加上目睹自家孙女被“打脸”,态度的确不甚和蔼,但绝对也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A男孩眼圈红了,但是并未大哭。

可这时刚刚一直看手机的A妈妈不干了,当即抱起自家孩子,冲着B爷爷一顿大吼,什么“你打我们孩子”等等,B爷爷本来就窝火,看着对方反咬一口,回击几句,没想到,A家长用手指着B爷爷嚷嚷,B爷爷用手一挡,结果落下口实,A妈妈歇斯底里称对方打自己。几个“回合”下来,围观家长都劝架,工作人员也出来制止, A男孩被这场面吓得号啕大哭,他这一哭,妈妈认为孩子受了委屈,没完没了,眼线也花了,发型也乱了。

工作人员终于将两方家长劝到不同的办公室,本以为事情已经结束的围观家长也渐渐散去,可没想到,更“精彩”的是A妈妈口口声声称B爷爷打孩子、打自己,打电话叫来自己老公助威。

A妈妈一直说:“这事儿没完,我已经打电话报警了,他必须道歉。”最终经过警察长时间的调解,这事儿告一段落。可A男孩全程目睹妈妈的反应,眼圈微红发展成号啕、不知所措、被妈妈举动吓坏,本应美好的一个上午泡了汤。

案例2 “你凭嘛诬陷我们”

周末上午超市的人很多,李大姐在水果货架前挑橘子,同时感到腰部有人碰着,扭头一看,原来是坐着腰凳的一个小娃的脚来回摆动碰的,看刘大妈回头,这一岁多的小娃还笑笑,可爱得很。刘大妈没多想,笑着就跟孩儿妈说:“这孩子多哏儿啊,那么小就知道用脚踹,心眼儿挺多。”我相信,在周围人听来,刘大妈这话虽说在提醒家长注意孩子脚丫,但绝对无恶意。搁一般人,绝对赶紧道歉,然后接着买橘子。可这位孩儿妈不一般,低头问坐在腰凳上的小娃:“你是踹她了吗?”一岁来的小娃似乎不太明白啥意思,只摇着头低声说:“没。”孩儿妈这时有了底气,义正词严:“我们宝宝最乖了,妈妈不会冤枉你,更不会让别人诬陷你,绝不让你受委屈!”刘大妈颇感意外,冲口而出:“哎,你怎么这么教育孩子呢?”没想到一句话惹怒了孩儿妈。“是你自己心眼儿太脏,把别人往坏里想,眼睛也没长后面,怎么就说我们踹了呢!”

这几句话,说得刘大妈上不来下不去的,只在那儿叨叨:“我也没说别的啊,我也挺爱孩子的,我还是乐着说的呢。”

事后,孩儿妈透露当时大妈确实是乐着说的,但是就是那个“踹”字让她觉得孩子受委屈了。

网友“某某路99号”评论说:当妈的这种反应不太利于孩子成长,孩子不可能一辈子在母亲羽翼下生活,总要遇到这样那样的小问题。大人这样护犊子,却不抓住机会教会孩子怎么应对突发状况,我觉得反而会养成孩子敏感的性格,以后遇到相同的事情不知道怎么应付,逃避还是争执?

后记

“好心”办了错事

在公共场合为什么容易一言不合就起冲突,缘由都在细节之间。其实,要想避免冲突,首先要避免一种思维惯性:我的利益最重要,我家的孩子最宝贵,我的做法都是对的。几岁的孩子并不能严格自律,难免在人多的公共场合对他人造成困扰。有人说,熊孩子背后一定有熊家长。很多时候对方虽然不跟孩子一般见识,但背地里也难免遗憾孩子“摊上”这样的大人,备不住还会叹息“这孩子没家教”。

孩子委屈与否,很多时候是家长主观臆断的,其实你认为的受委屈,反而就是人家交际方式的一种。相反,大人出马,看似给孩子出气,却容易办了错事。不经意间,你给自己孩子造成的后遗症远比所谓的委屈大得多。

网友“来来往往”留言说:“小区里几个小朋友挺熟络,但是偶尔也会因为争个东西打架,不过一会儿几个孩子又玩一块去了。孩子之间磕磕碰碰难免的,有时候家长过分护自己孩子反倒坏事。小区里个别奶奶特别护犊子,别的小朋友都不喜欢也不敢跟他玩,所以这个孩子反倒没有好朋友,孤零零的。根据我的经验,我认为孩子胆子小可能和家长过度保护有关,小孩子没你想得那么脆弱,你更不用把莫须有的委屈扣在他脑袋上。”

提醒“我得给孩子撑腰”的家长,孩子压根就没觉得什么委屈不委屈,可你与他人恶语相向及过激的行为举止,孩子可会记住了、学了去。

责任编辑:刘洪昌(QF0001)  作者:叶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