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必读!“双十一”血拼就在今夜 这十大风险要避开

2016-11-10 16:57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十个大坑快躲!

每年一次的“双十一”盛宴,让背后的电商巨头们赚了个盆满钵满。但在电商业务迅猛增长的同时,支付、物流、售后服务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验。

2016年11月7日,国家工商总局召开规范网络集中促销活动行政指导会,对网络企业加强自治、规范网络促销活动等环节提出了严格要求。京东商城、百度、亚马逊中国、当当网、聚美优品、国美在线、1号店、携程网、苏宁易购、同程网、阿里巴巴、蘑菇街、贝贝网、腾讯、唯品会15家网络经营企业参会。

工商总局副局长甘霖在座谈会上通报了2016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的进展情况,指出网络市场存在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平台准入管理不严、刷单炒信冲击网络市场信用体系、网络集中促销活动不够规范、虚假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设置不公平合同格式条款、侵犯消费者选择权和知情权等突出问题,需要网络经营者予以正视,进一步规范网络市场秩序,优化网络消费环境。

正如我们关注到的那样,在过去的几年中,“双十一”促销活动的呈现出销售额爆发式增长,与此同时,价格欺诈、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发货迟缓、退换货难等问题也大面积集中显现出来。

对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日前发布了《电子商务领域信用风险预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据这份《报告》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双十一”期间,电子商务领域发生的失信案例涉及电商平台、电商企业、物流公司、第三方支付机构等,这些失信问题的存在,首当其冲的受害群体就是消费者。

值得庆幸的是,“身经百战”的消费者已经有所“察觉”。根据尼尔森公布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电商销售额超过3万亿元,远高于美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网购市场,消费者的购物意愿很大,但是2016年价格敏感型购物者的比例从15%上升至19%,他们对于商品价格的考虑会更加谨慎。

即便有所成长,但正处于“双十一”狂轰滥炸中的消费者们,仍然需要打起200%的精神,审时度势的识别出自己有可能面临的风险,绕开“双十一”购物节中的十个大“坑”。

风险一:商品信息“表里不一”

商家借助网购的虚拟特性美化商品图文信息,导致消费者很难通过图片资料识别并确认产品的真实信息和质量。比如部分产品在图片宣传上十分吸引人,但消费者购买回家后却发现到手的产品与图片相差甚远,特别是一些数码产品、珠宝首饰,有的商家对产品图片刻意美化或扬长避短,这也是一些消费者认为购买的产品性价比低的主要原因。

风险二:优惠促销暗含水份

“双十一”期间,网络商家让利明显,从去年通过大数据抽取的7大电商平台全年价格趋势可以看出,各平台价格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大部分促销商品都趋向接近全年最低价。但不排除部分商家故意设置一些复杂的交易环节和促销手段,导致与实际优惠幅度不符。

风险三:个人信息“被泄露”

为保证用户所购货物能获得准确投递,电子商务网站运营商往往要求用户填写通讯方式及银行卡账号等个人隐私资料,否则就无法完成交易。而有些网站对用户提交的信息不做适当的保护,有的还公开传播,甚至个别网站受利益驱使,倒卖个人信息,使消费者的个人隐私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风险四:商品送货时间过长

由于网络购物是一种远程交易,是交易双方通过网络信息传递达成的购买协议。从实践看,购买者通过先付款的方式对商品下订单,卖家通常需要在48小时内发货。但是,如果卖家由于暂时没有库存等多种原因不能及时发货,这无疑会影响到消费者的产品使用或网购体验。有调查显示,网络用户对送货时间太长、延迟收货不满意程度非常高,比例占到近半。

风险五:网购商品“以假乱真”

消费者在网络上购买奢侈品、海淘代购等商品的数量和频率近几年不断攀升,由于这些产品或价值不菲,或远道而来,很难验证是否是正品。今年5月,一份《淘宝网奢侈品牌商品整顿公告》广受关注,公告称,自5月20日起,商家在淘宝网上出售奢侈品包括代购商品,必须上传商品的相关凭证,在淘宝网审核后,才可以正常发布商品。同时,针对代购这一奢侈品交易中的灰色地带,公告强调,凭证数量必须与所发布的商品一致。但从实际运行看,仍有一些商家通过不直接标明品牌名等方式来规避系统检测。

风险六:恶意刷单虚假交易

商家通过刷单以假乱真,提高网店的排名和销量,获取销量及好评吸引顾客的现象仍很普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以虚假交易为经营内容的网络平台、组织达几百家之多,整个产业链的涉及人数可能上千万。刷单组织通常通过QQ、QT等聊天工具或者网站有组织地把网络个体集中到一起,通过这些渠道长期发布刷单任务。甚至通过“恶意注册”“虚假认证”等上游黑灰产业链购买的垃圾账号,进行海量的虚假交易。

风险七:售后服务“名不副实”

从去年“双十一”情况来看,家居、建材、电子产品售后投诉率居高不下。以电子产品为例,网购本身就缺失面对面的“使用教学”和维修环节,有些商家又不能做到及时答复和有效服务,再加上有些商家承诺的联保、包退换等条款难以兑现,消费者投诉率很高。

风险八:钓鱼网站“花样骗现”

一些钓鱼网站可能会注册和正规网上银行相近的域名,在网站设计上模仿正规网站,误导消费者进入。一旦消费者进行支付,并输入自己的账号和密码,经常会收到操作错误提示,但此时银行账号信息已被钓鱼网站窃取,消费者的银行资金就有被盗取的风险。

风险九:售后维权理赔艰难

消费者在收到商品时,发现质量或者描述与实际不符合时要求退货或换货时会遇到很多麻烦。比如卖家以各种理由拒绝退货;虽同意退换货但要求消费者负担来往的运费;即使消费者找相关机构的介入但是面临证据不全不足等。尤其在每年“双十一”过后,由于工作量巨大,在快递过程中物品损坏、丢件情况时有发生。商家则以寄出商品完好为由拒绝赔偿,导致责任难以确定,消费者在维权过程中经常被商家与快递公司相互推诿,使理赔遥遥无期。

风险十:物流快递“任性涨价”

部分物流公司趁“双十一”需求旺盛,联合实行区域内价格垄断提高快递费,使消费者无奈接受“被涨价”。在部分市县区内,由于地域范围小、物流公司少,更易形成垄断行为,消费者遭遇集体涨价,只能被动买单。

责任编辑:宗晓丽(QF0010)  作者:刘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