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三次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7日获表决通过。法律明确加强对票房收入的监管、让虚报瞒报票房收入行为承担相应罚责。针对电影产业简政放权,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阎晓宏表示,今后影片审查、电影剧本备案、批准等多项审批事项将下放到地方。
亮点1 规范市场
严惩虚报票房 加强从业自律
加强对票房收入的监管、让虚报瞒报票房收入行为承担相应罚责,电影产业促进法明确,电影发行企业、电影院等应当如实统计电影销售收入,提供真实准确的统计数据,不得采取制造虚假交易、虚报瞒报销售收入等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观众,扰乱电影市场秩序。法律同时规定了相应的处罚,其中规定:“违法所得50万元以上的,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艺人涉“黄赌毒”、演员天价片酬等行业乱象,社会负能量明显。为加强电影从业人员自律,法律作出明确规定:“演员、导演等电影从业人员应当坚持德艺双馨,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加强自律,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亮点2 简政放权
减少审批项目 降低准入门槛
“简政放权、激活市场是电影产业改革推动的重要方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阎晓宏说,这次通过制定电影产业促进法把实践中已经推行的改革举措写入法律,比如减少审批项目、降低准入门槛等,法律没有新增设行政审批项目,同时还取消了电影制片单位审批、摄制电影片(单片)许可证审批等行政审批的项目。同时,阎晓宏解释,今后影片审查、电影剧本备案、批准等多项审批事项,将下放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新闻出版广电管理部门。
在简政放权的同时,电影产业促进法也注重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力度。根据法律规定,加强电影立项阶段的审查,电影剧本梗概备案,由电影主管部门“出具备案证明文件或者颁发批准文件”。
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认为,这可以避免行业内题材撞车、节约创作资源,避免“一部影片红了,一批影片跟上来”的现象,也可筛选淘汰一批显然不符合创作规律的项目,有助于市场健康发展。
亮点3 支持国产
年放映时长 不低于三分之二
扶持国产电影,让其沿着健康、理性轨道前行,电影产业促进法着墨颇多。如法律明确,国家支持创作、摄制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题材电影;国家引导相关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基金加大对电影产业的投入力度;国家实施必要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电影产业发展。
法律还明确提出电影院放映国产影片的时段要求,电影院应当合理安排境内法人、其他组织所摄制电影的放映场次和时段,并且放映的时长不得低于年放映电影时长总和的三分之二。
业内人士表示,相关法条是对仍处于发展阶段的国产电影提供政策的保驾护航。
亮点4 公益放映
推荐健康电影 学生免费观看
支持公益放映,在本部法律酝酿出台的三次审议中不断具化。
法律规定,国家加大对农村电影放映的扶持力度,由政府出资建立完善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服务网络,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农村电影放映,不断改善农村地区观看电影条件,统筹保障农村地区群众观看电影需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纳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活动给予补贴。
根据法律规定,国务院教育、电影主管部门可以共同推荐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电影,并采取措施支持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费观看。对此,业界认为,这将减少我国少儿电影教育的东中西部差异,同时也赋予了教育和电影主管部门依法履职的责任。
■热点答疑
演员触碰底线或被禁止从业
广电总局相关负责人就部分热点问题进行了答疑。
问:从业者打破“底线”如何惩罚?
答:电影产业促进法对演员、导演等电影从业人员直接提出了倡导性要求,设定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同时,电影产业促进法对从业人员行为划定了合法开展活动的范围和界限,指导从业人员依法依规开展业务活动,并对违法行为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如罚款、吊销许可证、一定期限从业禁止等。
问:维护观众权益有哪些举措?
答: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电影产业促进法明确规定了电影院的电影放映质量保证责任、广告播放时间限制和观众安全健康保障责任,并禁止电影发行企业、电影院等主体通过制造虚假交易、虚报销售收入等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观众。
问:涉外电影如何规范管理?
答:电影产业促进法就中外合作摄制电影、举办涉外电影节(展)、国产影片赴境外参展以及境内主体洗印、加工、后期制作境外影片等中外合作、交流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电影管理条例》在规范涉外电影管理问题时,将援引电影产业促进法有关内容审查标准、审批制度等共通性规定,从而保障法律制度的一致性。综合新华社、央视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