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为何沦为毒贩? 聪明孩子更易“跑偏”

2016-11-07 17:33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小勋(化名)贩毒时15岁,在一个私立学校上初中。当他的老师听说小勋贩毒,极为惊讶。老师反映小勋非常善良,有时看到小孩子被大孩子欺负,他会主动挺身而出,有一种见义勇为的精神。而且他的学习成绩优秀,在班里是前几名,尤其是英语学得很好,钢琴也弹得好,还表演节目,美术也不错。在学校,小勋是一个与同学、老师关系良好又有才华的学生。一个好孩子去贩毒?这怎么可能?

但是,小勋就是在网上轻轻一点击,购买了大麻;有人求购,他就又贩卖了出去,却不知贩毒将可能面临重刑。

“在夕阳的余晖中,远远开来了一辆警车,我以为警车可能是例行巡逻或来找谁的,没想到警车却停在了我的面前。从车上下来两个警察,说你的孩子因为贩毒现在已经被抓了,你需要跟我们到派出所,我们要向你了解一些情况——我整个人都傻了,木呆呆地在那里,等看到车里的小勋的时候,才一下子醒过来,意识到儿子确实因为犯罪被抓了。”小勋妈妈痛苦地回忆说。那么,这个大家眼里的“好孩子”小勋究竟是怎么走上犯罪道路的?

犯罪原因1

网上受蛊惑好奇贩卖

案发后,小勋吐露自己特别喜欢玩游戏,愿意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世界里,这也是他逃避跟父母交流的一种方式。十四五岁的小勋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心里有些事情不愿向父母透露,却以打游戏或看美剧的方式排解。

在美剧中,他经常会看到有人吸食“BIG SMOKE”,似乎很兴奋的样子,好像也非常有范儿。他感到非常新奇,心想这是个什么东西,有什么用呢?

“我就在自己的电脑上输入‘BIG SMOKE’,在网上找那个QQ的名字,自己也起了个BIG SMOKE的名字,就有群加我,我因为好奇心就同意了,群里卖毒品、蜥蜴等稀奇古怪的东西。”小勋在网上问什么能挣大钱,有人就说大麻可以呀。小勋发现这网上到处都在谈大麻的问题,知道了大麻也是一种毒品。有人告诉他可以买大麻,这个卖钱比较快,但可能不会受法律的惩罚。看过美剧,又在网上受到别人蛊惑后,小勋深陷误区,认为大麻不像其他毒品危害那么大。

“一次翻QQ群有人发小广告,问北京有面交的吗?我说私聊,正好有人要,我就跟那人买了。”小勋说,他花500元网购约500克大麻后,以2000元卖给了一个求购者。紧接着,他就被警方抓获了。

犯罪原因2

心疼妈妈想挣钱养家

还有一个现实问题促使小勋贩毒。他听妈妈说,远在韩国工作的爸爸这半年不会给家里汇钱了。小勋想起小时候,受过高等教育又都干事业的父母在谁回归家庭和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以及家务琐事上都发生过冲突,曾说过离婚的话。父母吵架、在家里摔砸东西的场景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现在他没问爸爸为什么不寄钱,就断定父母可能要离婚了。

“听妈妈说下月交房租,剩下的钱不多了,我们要省着点花,我的新鞋也不能买了。既然爸妈要离婚,而我已经长大了,就应该帮妈妈负担一些。”小勋回溯着他当时的想法。但他只有15岁,虽曾找到附近的一些饭馆要求打工,可对方一看是这么小的孩子,总问他有没有身份证。他说没有办,对方便回绝了他。

这时,他想到网上曾有人告诉他大麻能赚钱,还赚得“很大”,就又上了那网站,问:“有没有人要大麻?”立马有人回复“要一斤”。“那你得等我两天。你给我两千块钱就行了!”两人约好在地铁站见面。

随后,小勋网购了云南的一斤大麻。收到大麻时,他非常好奇,以前从未见过,于是竟抓起一把,放进自己嘴里嚼了嚼。不好吃!他马上吐了出来。后来,他就带着这一斤大麻,去地铁站交易。

原海淀法院刑二庭副庭长尚秀云认为,问题少年是问题父母的产物,他们曾对北京市未成年管教所的100个孩子做过专题调查,发现家庭不和睦的占比高达56%,属于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再婚家庭,或者父母分居、不离婚但总打架等。

犯罪原因3

被8个保姆带大 心里话不跟父母说

事实上小勋家境殷实。他父母都做过导游,两人都努力奋斗,早出晚归,有时还要在外面过几天,只好把儿子小勋托付给保姆。经常是小勋还没睡醒,夫妇俩就出门了,儿子睡觉了,他们才回来。在小勋幼年时代,父母跟他基本上没有面对面的交流。等夫妻俩赚了一大笔钱、准备回老家办农场时,被当地人坑了,就又出来创业,小勋爸远赴韩国做生意又挣了一些钱,为的是让孩子有更好的教育、生活得更幸福。

小勋虽然名义上他和父母一起生活,但实际上他是被保姆带大的,一共换了8个保姆。他父母发现儿子不爱说话、不爱交流,不像别的孩子那样一见爸妈就会很高兴,愿意让爸妈抱抱。小勋经常回避父母,对他们不如跟保姆那么亲。小勋父母很后悔,他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却为时已晚。

“我跟儿子说要过简朴日子时,他就一直心事重重,可我没过问为什么,也没深入交谈,觉得可能小孩子闹脾气,过一阵就没事了。”小勋妈唉声叹气,责怪自己没跟儿子解释他爸为什么没寄钱,对孩子也太粗心。“其实是因汇率有变动,当时从韩国寄钱就亏了,他爸和我已说好过几个月再寄钱的。”

而小勋跟爸妈平时交流少,也不愿去问父母缘由。“我以为爸爸要抛弃我们,就想替我妈挣点钱交房租,帮家里干点什么事,也给自己买双新鞋。”但这想法他没跟妈妈说,因为从小有什么心里话,他也都不跟父母说。

法庭挽救

年龄最小的贩毒者 庭上敞开心扉交流

“我接案后非常震惊。这个15岁男孩是我这么多年审理的少年刑案中年龄最小的毒贩,还是独自贩毒。”有18年少年刑事审判经验的北京海淀法院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的王丽娟法官告诉本报记者。

于是,法官到他家里找小勋妈谈话,了解小勋家庭及生活背景,又走访了他的学校,并请犯罪心理专家对小勋进行心理评估和心理辅导。“对这孩子,只是单纯的一个审判解决不了问题,必须从心理上去解决,让他跟父母从此敞开心扉,多交流,把亲情关系弥补上。”

王丽娟法官给远在韩国的小勋爸打了数次电话,说明让他回国参加庭审的必要性。“在外做生意不易,但更要对孩子负责任。”经王法官多次劝说,小勋爸在开庭的前一天晚上坐飞机回了北京。法庭上见到爸爸,才知爸爸放弃生意回国看他,小勋很惊喜。小勋爸擦着眼角的泪,称自己欠孩子太多,错也在自己,以后要多跟孩子沟通交流。

“当看守所的大门缓缓关上时,我才真正意识到我的孩子犯罪了,离我远去了,我的心像被摘了一样。”妈妈这话让小勋当场泣不成声。

小勋老师对到庭帮教本有后顾之忧,但王法官坚持邀请老师前来。“挽救一个孩子,不光是我们法官的责任。小勋最大的愿望是返回课堂,跟同伴们一起学习玩耍,如果您出现在法庭上,对他进行教育指导,他肯定能听得进去。”法庭上,老师征求法官同意后,上前拥抱小勋。小勋哭着对老师说:“对不起”,“我想重新上学!”

异地托管

少年获缓刑复学 留在北京社区矫正

合议庭经评议,最终王丽娟法官对小勋判处拘役6个月,缓刑一年,罚金1000元。

按规定,判缓刑后小勋要回原籍接受矫正,但他正在北京读初中,每月来回奔波影响学业。于是,王法官向小勋所在学校和经常居住地的司法局说明情况,寻求配合。经向上级请示多方协商,司法局最终同意“异地托管”。

异地社区矫正终于确定下来。经常居住地的社区司法所专门为小勋制定了针对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方案,希望小勋今后珍惜这个机会,好好上学,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小勋终于回到学校。他还特意坐车到法院,为法官送上了他连夜用刀刻的一幅画,是一只展翅翱翔的天鹅,起名《蜕变》。更令王法官欣慰的是,缓刑改造过程中,小勋在全国英语比赛中荣获了三等奖,老师也评价他变得更加乐观向上、助人为乐。

心理疏导

聪明孩子更易“跑偏”

开庭当天,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也被法官请到法庭。其实此前她已受邀对小勋进行了心理评估和心理疏导。

李教授认为,孩子幼年时期与父母分离,亲情缺失导致他担任的家庭角色混乱,对正确的和非正确的事情在认知上有偏差。他想承担父亲的角色去帮助妈妈,但因年龄小不知怎么帮,聪明孩子有时危险性更大,他自己去寻找一些方法,上网过程中受到诱惑,想到毒品等。贩毒来钱,但危害非常大,有时是看不见的,很多未成年孩子不想后果,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专家建议小勋增强规则意识,同时跟父母今后多交流,融入自己跟父母的生活之中,有事要说出来。“你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这个小肩膀承担不了家庭重任,可以尽量跟父母商量,可以出主意,但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去做这种违法事情来帮助家人,这样不仅不能帮助家人,反而害了自己。”

案外反思

孩子留守家中缺少陪伴

王丽娟法官说,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小时只顾外出工作,把孩子扔在家里让老人或保姆看管。但父母发现情况时,孩子的一些坏习惯已养成。父母因为亏欠的心理,可能弥补孩子大量物质的东西,但这远远不够弥补教育和陪伴的缺失。

青少年易受影视剧影响,但这个年龄对一些好的和坏的东西分辨不清。要懂得法律禁止什么,遵守规则,坚决不做违法的事。而父母、学校、社会则应该让孩子们了解到吸毒贩毒的严重危害性,在他们心里扎下根。现在禁毒宣传更针对海洛因、冰毒等,还应加大对大麻等“隐性毒品”的禁毒宣传力度。

对于父母来说,要多关注孩子,跟孩子多沟通,避免因家庭角色任何一方缺失,而给孩子造成迷茫混乱,甚至走上法律迷途。

责任编辑:宗晓丽(QF0010)  作者:林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