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班级微信群”变了味

2016-11-02 19:30 今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别让“班级微信群”变了味

有媒体报道,从幼儿园到中小学,几乎每个班级都建立了用于家校沟通的微信群。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班级微信群”开始变了味儿,讨好老师的、炫富的、晒娃的、拉投票的、做股票的……我们如何教育孩子遵守规则呢?!

建立班级微信群主要的目的,一是方便老师和家长的沟通,老师有什么通知或者留什么作业,在群里一发,简单快捷、一目了然。二是方便家长和家长之间的交流,毕竟家里都有同样大小的孩子,又是一个班级的,平时谁有了好的经验,可以跟大伙儿分享;谁有了某些困惑,也可以说出来请其他人出出主意。很显然,这样的交流平台具有很高的效率和很强的针对性,让群成员各取所需、从中受益。

但很多事情,往往出发点是好的,在实际当中却容易变味甚至跑偏,背离了初衷。班级微信群也是这样,讨好老师的、搞推销的一股脑地都来了,搞得群里乌烟瘴气不说,也带来不少副作用。或影响老师的正常工作和班级管理,或影响其他家长的正常交流和心情,说不定还会有一些虚假信息乘虚而入,伤害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不说,严重的还可能给别人造成经济等方面的损失。

其实,班级群存在的这些问题,其他群也同样存在,比如同学群、同事群、战友群、邻居群等等,里边也会出现溜须拍马的、推销产品的、拉票点赞的之类现象。归根结底,这不仅是某些人的个人素质问题,更是现实社会浮躁功利风气在互联网上的映射。只不过,现代化的新媒体平台,让某些问题表现得更为直观和集中了。

让变味的班级群回归本义,一是需要老师尽到责任。很多班级群,老师都是群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制订一个人人必须遵守的群规,同时要主动引导积极的群风,把握群成员之间讨论交流的方向和边界,对越界的家长多提醒、多批评,实在不行,对个别害群之马该踢的就要踢出去。二是家长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家长身份,大家是为了孩子而聚在一起,不要做与身份不符的事情。

班级群其实也是一个小社会,让群风正起来,说不定也能在无形中提高部分人的素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风气起到正面引导作用呢。

责任编辑:刘洪昌(QF0001)  作者:乔志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