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e观察]华堂北京首店关张 百货老“明星”中了什么“魔咒”?

2016-11-02 11:20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千龙网综合报道 11月1日起,华堂商场在北京的首店——华堂十里堡店停止营业。这并非华堂商场第一次关张北京的门店。事实上,也不止华堂商场,百盛百货太阳宫店以及北京漂亮广场等均陷关店困局,百货“老明星”们似乎集体中了“魔咒”。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众多电商却已迫不及待地早早开启了今年“双11”网购狂欢的盛筵,在此背景下,实体商业身处深秋的萧瑟中显得更加落寞。人们不禁感慨,“小鲜肉”当道,“老戏骨”们是否还能迎来又一个春天?

老“明星”从业18载

作为北京重要的老牌百货商场之一,华堂曾承载了很多消费者的购买记忆。作为让北京一个商圈崛起的地标性商业,华堂商场十里堡店也曾风光一时,其超市+百货的模式也曾让众多百货业态纷纷效仿。

虽然尝试多次调整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但这家营业了18年的老商场长时间不能盈利的状态,也只能让公司决定闭店止损。“停业的原因无非是生意不好做,人流量太少。”超市有关工作人员表示。

据了解,这并非华堂商场第一次关张北京的门店。早在2011年,仅坚持三年的华堂五棵松店就不得不面临关门的窘境。2014年后,华堂商场在北京的生存局面愈显艰难,两年多的时间里,华堂商场已经接连关闭北京的望京店、北苑店、西直门店、右安门店和大兴店等门店。

一些内部人士透露,北京华堂在领导层管理上以及员工激励上,此前都存在着诸多问题。超市部分和百货部分定位的差异更是让顾客流失严重。而在集团制定的方略下,商场设置不能大刀阔斧的改变,也成了转型慢的一个掣肘。

目前北京仅剩的两家华堂商场——亚运村店和丰台北路店也未实现盈利。华堂是否会在剩余的门店内完成转型,还是未知数。

 “救火队长”要食言?

据了解,北京华堂商场隶属于华糖洋华堂商业有限公司,是北京著名的大型商场之一。在最辉煌的时期,华堂商场十里堡店曾经占据北京区域销售总额的三成之多。然而,就是这样一家极具标杆性,也创造过历史佳绩的商场最终却难逃关张的命运,华堂的生存处境可想而知。

事实上,面对在北京市场的闭店亏损现状,华堂商场一直在谋变。

早在2013年,伊藤洋华堂中国总代表三枝富博就开始调整北京华堂,调整内容包括对公司内部经营战略、管理方法、门店商品结构和服务等方面的调整。并在2014年将成都伊藤洋华堂总经理今井诚调至北京,这被业界解释为来北京“救火”。但三年过去了,北京华堂门店从9家减少至2家,并未开设任何新店。

“华堂商场十里堡门店闭店后,北京华堂仅剩下2家百货店和一家食品馆,按照目前的策略是,北京华堂力保上述门店正常经营,”对于后续的开店计划,北京华堂企划广报部部长程宁表示,“公司仍会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但会选择不同的城市,从目前的经验来看,会选择类似成都的二、三线城市来进行开店计划。”

此前,伊藤洋华堂中国区总代表三枝富博曾表示,“预计北京市场的门店将会在3年内(即2017年之前)完成调整,实现盈利。”如今离2017年大限只有2个月的时间,北京门店实现盈利似乎还遥遥无期。

传统百货发展瓶颈期

值得注意的是,在互联网冲击以及经济增长趋缓的背景下,日子不好过的显然不止华堂商场。西单商场十里堡店更是早于华堂,于今年1月正式停业。此前,百盛集团也发布公告称,百盛太阳宫店将于10月31日停止营业。而位于亚运村商圈的漂亮购物中心近期也将面临被收购的命运。

从最新实体百货、商超上市公司交出的最新的三季报也可以看出,传统零售整体发展仍处于瓶颈期。据Wind资讯统计显示,按中信证券行业类划分,从目前已披露的29家百货、超市及连锁的上市公司三季报业绩情况来看,已经有16家零售上市公司三季报业绩同比出现下滑,其中,大连友谊和中百集团三季报业绩同比下滑幅度排名靠前。

据悉,实体店倒闭主要是两种情形,一种是开了一段时间之后关门,另一种是购物中心招不到商,招商很难。与此同时,来自网购的冲击也不容小觑。据商务部统计,去年我国网购销售额高达3.23万亿元,海淘约1万亿元。且网购商品主要是家电、服装和食品等,而这些都是实体店销售的主要品类,网购分流了实体店的部分消费。

业内人士分析,成本上涨、网购冲击、商品需求放缓等是导致实体店纷纷关门歇业的主要原因,加之此前购物中心盲目扩张带来“泡沫”,且同质化严重,未来零售百货业将面临更加严重的“倒闭潮”。

面对过度竞争的百货市场,优胜劣汰是必然趋势。有资深人士指出,百货商场过于注重平效,追求商业地产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因此忽略了装修的重要性,千篇一律的布局又如何能吸引顾客驻足呢?

跨界混搭或是未来出路

针对实体商业的困境,相关企业负责人以及专家建议建立商业网点规划“硬约束”,防止继续盲目扩张,同时进一步减轻行业负担,积极谋划转型升级。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认为,很多城市人均拥有商业面积已经过量,建议立法部门尽早开展网点规划管理的相关立法工作,各地政府要对商业网点合理配置。目前个别城市也有类似规定,但都是“软约束”。如果再不出台条例硬约束,将来就会产生一批“烂尾楼”,难以盘活。日本、法国等国也都有商业网点规划管理的相关立法。

多位零售业企业负责人说,零售业是充分竞争的草根行业,有一定公益性,建议对商业用地的土地成本进行一定公益性的安排。多家连锁超市经营者认为,如冷库建设非一家之力可以实现,建议政府参与建设物流冷库等基础设施,同时给予企业灵活的社保政策,允许员工灵活就业。

专家还建议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引导零售百货业增加休闲、影视娱乐、儿童教育等多种业态,增加互动体验的项目,同时尝试与电商合作,优化商品采购、供应链管理、营销等方面。有统计显示,我国六成零售企业已转型为多业态经营,涉足超市、百货、购物中心、便利店、电子商务等。

“多业态经营顺应了消费者需求的转变,同时也有利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甚至可以分散风险提高利润。电商与实体零售各有优势与瓶颈,在未来的商业模式探索中,全渠道融合有望成为电商的‘最后一公里’的解决方案,实体零售商也可能凭借全渠道融合重获增长。”德勤中国消费品及零售行业全国主管合伙人龙永雄如是说。(本文综合自法制晚报、中国商报、经济参考报等)

责任编辑:刘洪昌(QF00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