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信被公开,遭众人嘲笑戏弄 好笑吗?

2016-10-28 10:37 成都商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举报旺旺:吃雪饼运气没旺 信息泄露,遭众人嘲笑戏弄 好笑吗

“真是让人脑洞大开”

“这智商,太可以了”

“真是笑死人了”

“这个人是你老公吗?”

“你老公真有才”

“你们有没有得到那些钱?”

看到广告 买了一袋

9月11日,谢先生看到超市销售的旺旺雪饼包装袋,标着“天天吃旺旺 运气会旺哦”,便买了一大袋回家。

运气没好

实名投诉

9月19日,谢先生写了一封实名投诉举报函举报,举报理由中写到,“买回家后连续食用多天,运气并没有变旺、变好”。

姓名电话

全部泄露

9月21日,举报函被拍照传到了网上,姓名、电话等全都泄露了。

骚扰不断

担惊受怕

之后的日子,手机上接二连三收到骚扰短信,大多是嘲笑他的。他表示已经辞职,害怕人们按照举报函地址找到他家里来。

从广告语说起

举报的是“虚假宣传”

近日,广西南宁的谢先生遇到了麻烦,他向当地食药监部门举报“吃旺旺雪饼运气没有变旺”,认为对方“虚假宣传”,可是这封举报函却莫名泄露到网上,一并泄露的还有他在举报函中留下的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

之后,不断有人发短信嘲笑谢先生,身边人很多也都知道了他写了这封举报函,他的生活被嘲笑和戏弄笼罩——

今年9月11日,谢先生来到位于南宁市江南区的北京华联超市购买生活用品。因为看到超市销售的旺旺雪饼包装袋正面显著位置,用较大字体标着“天天吃旺旺运气会旺哦”的广告语,便买了一大袋回家。

9月19日,谢先生写了一封实名投诉举报函举报,并打印三份分别寄给南宁市江南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玉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和玉林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举报函上,举报的对象是北京华联南宁江南店和玉林广西旺旺食品有限公司。举报理由中写到,“买回家后连续食用多天,运气并没有变旺、变好”。

9月21日晚上,谢先生掏出手机发现,他寄给南宁市江南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投诉举报函被拍照传到了网上,信函落款处他的姓名、电话等身份信息全都泄露了。之后的日子就成了谢先生的噩梦,手机上接二连三收到骚扰短信,大多是嘲笑他的。

本该受隐私保护的举报内容是如何泄露到网上的,目前还没有调查结果,但谢先生的生活却已因此改变,他表示已经辞职,害怕人们按照举报函上面的地址找到他家里来。

从泄露渠道看

签收时间说法不一

食药监称不是他们泄露的

9月27日,谢先生收到了江南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作出的《不予受理消费者投诉告知书》。通过查询邮寄单号,谢先生发现,江南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签收时间是9月20日11时,那时这封举报函还没有出现在网上。

不同于谢先生查询的签收信息,江南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法制股工作人员对媒体称,他们是在9月23日收到这封投诉举报函,之后在9月26日给予了回复。

该工作人员对媒体表示,他们内部就举报函泄露之事进行了调查,“但没有证据显示是从我们那儿泄露出去的”。

这名工作人员对媒体称,“按照今年3月开始实施的《食品药品投诉举报管理办法》,举报人的信息是要严格保密的,从法律角度是绝对不允许泄露的。如果有相关部门介入查实(是我们的问题的话),我们一定会严惩。但我们局这么多年从没发生过泄露举报人个人信息的事情。”

他还表示,“从写信者本人,到邮寄、接收、办理的各个环节,都有发生泄露的可能”。

从法律角度看

举报,本来就是他的权利

信息,本来就严禁泄露

北京康达律师事务所韩骁表示,吃了“旺旺雪饼”运气没有变“旺”,是否构成法律意义上的虚假宣传,需要看相关部门的判断标准。

但是,举报这件事本身是谢先生自己的权利。举报函是谢先生向有关部门反映食品药品或者相应服务的提供者侵害其合法权益的一种方式,上面记载有谢先生的名字、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基于维护举报者的人身安全等多方面的考虑,各国均将举报人的相关信息作为个人隐私的一部分严加保护。

根据我国《食品药品投诉举报管理办法》第三十三条,各级食品药品投诉举报机构及投诉举报承办部门应当依法保护投诉举报人、被投诉举报对象的合法权益,严禁泄露投诉举报人的相关信息。

在本次侵犯举报者隐私权的过程中,若是普通人泄露了相应信息,应当依照《侵权责任法》承担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侵权责任;若是由机构内部人员泄露了相应信息,则谢先生可向该机构主张上述权利。据北京青年报、东方早报、央广、南方都市报

“不敢出门” 举报者辞职了

除了自己,连他妻子也遭同事嘲笑。他说,“从小到大家里条件一直都不好,没怎么吃过零食;之前从来没有注意过‘旺旺’的广告。”

谢先生对记者称,举报函泄露以后,很多人发短信来嘲笑他“脑洞大开”,妻子的同事们也纷纷嘲笑他们夫妇。

谢先生说他今年27岁,从小到大家里条件一直都不好,没怎么吃过零食,吃过的就是纸包的白糖。他说之前从来没有注意过“旺旺”的广告,对于这种嘲笑他觉得很委屈。

按字面意思理解的广告词

记者:你为什么要举报“旺旺”?

谢先生:这条广告,我是按照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的。但是连续吃了几天(旺旺雪饼)之后,发现并没有怎么样。后来我上网搜索“运气”“骗”等关键词,看到一些帖子里说它不符合《广告法》,感觉很生气,就决定举报。

记者:你以前从没看过旺旺的广告吗?

谢先生:我之前只吃过三四次,广告没太注意。那天去逛超市,看到广告后买的。

记者:投诉举报函是怎么写出来的?

谢先生:我上网搜索了投诉举报的模板,还有向工商部门举报需要什么理由等等。我看到江苏工商局曾经叫停“旺旺”广告。我写了一天。一开始只是想讨一个说法,没写要求赔偿的金额,后来有人跟我说“你太笨,有权利不去行使”,我就加了“要求赔偿500元”。

我很委屈,我觉得我没错

记者:你是怎么发现这封举报函泄露的?

谢先生:9月21日晚上7点,我发现有人把我发给江南区食药监的举报函拍照发到了网上。

记者:有没有可能是你在寄信的过程中泄露的信息?

谢先生:我是到中国邮政寄的挂号信,信是我自己亲自封口的,工作人员也是检查过了的。

记者:你说举报函被发布到网上后,有很多人给你发短信,他们都说什么?

谢先生:我手机上接到很多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都是嘲笑我的。有人给我发来QQ群和微信群的截图,上面有人骂我说“真是让人脑洞大开”、“这智商,太可以了”、“真是笑死人了”。我老婆的朋友和同事也问她,“这个人是你老公吗?”“你老公真有才”、“你们有没有得到那些钱?”我很委屈,我觉得我没错,我也没乱说啊。

不知道以什么理由起诉谁

记者:举报信息泄露有造成什么具体麻烦吗?

谢先生:现在我没心思上班了,所以把工作辞了。我也不敢出门了,举报函上面写有地址,我怕他们找到我家来。

记者:你辞职以前的工作是什么?

谢先生:在一家餐饮公司做厨师。我老家在南宁下面的县城里,更早以前是在东莞工作,也是餐饮行业,几个月前才来南宁工作的,我老婆和孩子也在南宁。我今年27岁,初二没读完就出来打工了。因为从小家里穷,没有多少钱,也没怎么吃过零食,吃过的就是纸包的白糖。

记者:举报函被泄露,打算走法律途径解决吗?

谢先生:不打算了,一方面是维权成本高,另一方面是没有证据证明是谁泄露的,不知道以什么理由起诉谁,也不知道怎么查。

再举两个例子

嫌肯德基全家桶分量不够

她索赔2000万美元

据媒体报道,美国纽约州64岁妇人维茨布格尔,早前在肯德基(KFC)购买炸鸡桶餐回家与家人享用,但发现炸鸡分量跟广告显示的塞满整个桶大有出入。她认为广告误导,于是诉诸法院索偿2000万美元(约1.4亿人民币)。她称:“他们作虚假推销,食物分量根本不够一家人吃。”

KFC称,老妇的指控无理,会要求法院撤诉。

喝了红牛没长翅膀

和解金1300万美元

同样是在美国,红牛饮料曾在广告中表示可以“给你一对翅膀”,但有人喝了十年“没长出翅膀”,便将其告上法庭。

2014年,红牛为了避免长期官司,选择了庭外和解,支付1300万美金的和解金。美国法院也同意和解,但没有判定广告是否虚假,对广告语不做评价。而红牛赢得了大部分人的支持,反而产生了不错的营销效果。

可见,“质疑广告语”这件事,本身也非常具有讨论价值。

不好笑

举报信都被公开 让人“细思极恐”

“首先就该彻查是谁将举报信公开的”

从旁观者角度出发,嘲笑、调侃谢先生的举动,可能是很多人的反应。习惯于隔岸观火的人,在社会中并不占少数,反倒是“较真”容易被嘲笑。然而,此事不仅显示了举报人保护制度的缺陷,还暴露了信息泄露所造成的恶果。信息泄露不仅在众多网络社交平台体现,教育、医疗、就业领域等也成了敏感信息的“泄露重灾区”。

在此次举报信被公开的事件中,虚假广告的噱头被舆论放大,有人认为“谢先生太傻”,这样的关注点恐怕让人寒心。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你我都有可能像谢先生那样举报一些我们眼中不公正、不合理的事情。举报受理机关如何回应举报、作出裁定,要依据法律和规则,但不管如何,关键的是举报在程序上应得到公正、合理的回应。从谢先生的遭遇来看,受理举报的程序恐怕称不上公正、合理。

与其说此事是个案的偶然曝光,还不如说是信息泄露的必然。这起信息泄露事件,可以上升到群体权益得不到保护。举报信都被公开,让人“细思极恐”(网络用语,指仔细想想,觉得非常恐怖)。此事所引起的负面影响远比普通信息泄露大得多,公众对举报制度和举报受理机关的信任也会因此有所削弱。

举报本身就体现了公民的权利意识,以及对国家机关的信任。当这种信任被打破时,就不能再发挥举报权的应有作用。正因如此,对于举报信的保护制度,就必须给公众绝对的安全感。不管举报的内容是否合理,哪怕是再荒唐的举报,也要尽到最基本的保护义务。

对谢先生这封举报信被公开的处理,问题不在广告语是否夸大,而在于举报人的信息随便被公示。首先就该彻查是谁将举报信公开的。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法律、条例,加大泄密惩戒机制的力度,让举报有法可依,为举报人免除后顾之忧。(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刘洪昌(QF00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