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0月25日),一则环保官员“监守自盗”的新闻引发公众关注。西安市长安区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为国家直管站,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入内。但长安环保分局官员出于政绩考量,偷配钥匙,进行数据造假。此事被国家环保部门“飞检”查获,目前该环保分局局长、监测站站长、副站长等多人被警方带走。
据称,长安监测站所采集的空气数据自动传至国家总站,管理非常严格,采样器四周装有多部摄像监控头。而长安环保分局官员为了数据造假,费尽心机,不仅偷配监测站钥匙,还窃取了电脑密码,用棉纱堵塞采样器,犹如给采样器戴上口罩,致使所采空气数据异常,为防事情败露,他们还删除了部分监控录像。
数据造假,报表造假,这在当下并不鲜见,但像长安环保分局官员这般“掩耳盗铃”,采取刑事犯罪的手法,亦让公众大开眼界。纵然出于政绩考量,但这得有多么病态的欲望诱惑,又是在怎样邪恶的念头支配下,才能做出如此荒唐之举?
近年来,雾霾频发,江河污染,许多地方的生态环境恶化,社会大众对环境保护的呼声愈益强烈,环保部门的地位也日益凸显。作为环境“卫士”的环保部门,本应恪尽职守,如“千里眼”“顺风耳”一样明察秋毫,守护环境生态安全。但长安环保分局,不是把主要精力用于发现问题,查病堵漏,致力环境质量改善,反倒挖空心思掩盖真实环境数据,做表面文章,既本末倒置,又令人匪夷所思。
显然,环境监测数据造假,表面上映射出某些官员病态的政绩观,而其实质则是为违法排污行为做掩护,可谓助纣为虐。当专职环境“卫士”与破坏环境者串通一气,结为盟友,其后果可想而知。这些年,为何一些地方的环境监测数据与民众感受大相径庭,奥秘或正在于此。而这无疑也加剧了社会公众对环境恶化的无助感与生存焦虑。
或囿于环保监管体制,或因片面的GDP考核机制,这些年来,尽管环境保护已成为基本国策而备受重视,但许多地方的污染治理却总是举步维艰。一些地方的环保部门因需“服从地方发展大局”,不仅未履行好环保卫士之职,甚至对违法排污等行为开绿灯,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为破除环境治理的“地方保护”积弊,近年国家环保部在技术上重金投入,建起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对重点企业和重点点位实施24小时自动监测及数据直传。为了祛除环境监控的数据造假毒瘤,环保部还计划用两年时间开展专项检查,并设立“黑名单”,但是,即便如此,依然曝出给空气监测器“戴口罩”的丑闻,且主角还是环保部门的“内鬼”,它也再次警示社会,再好的技术规范与制度安排若遇“内部失守”,一切又都可能沦为花架子,甚至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因为报道披露的信息所限,公众目前尚不知给环境监测器“戴口罩”的行为,到底是单纯环保部门自身的问题,还是背后有更大的主谋。无论如何,此事已对环保部门的公信力造成伤害,其背后的所有黑幕理应彻底揭开,只有将病灶完全曝光,才能施以有效疗治。 □阅尽(作者是本报首席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