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歌手兼诗人鲍勃·迪伦,引发了全球文化界广泛关注,各种鲍勃·迪伦将拒绝诺奖的新闻随之不绝于耳。
为何许多人相信迪伦会拒绝诺贝尔文学奖?这显然与获奖者的特殊身份有关。虽然历史上从不缺乏非职业作家获得此项殊荣的特例,然而一名歌手获此奖项依然令人倍感意外。无论委员会如何解释鲍勃·迪伦歌词中绽放出的诗意,无论文学界的同道如何追捧迪伦诗歌中的生命力,这些都无法掩盖鲍勃·迪伦首先是一名职业歌手的事实。迪伦的兼职诗人身份,使他的获奖充满了戏剧性。许多人希望迪伦拒绝诺奖,很难说没有幸灾乐祸的成分,即希望本已出人意料的事情再添波折。
若事情果真朝这一方向发展,对诺奖其实并非没有丝毫积极意义。相较于物理奖、化学奖等专业性极强的领域,有人认为文学奖是大众唯一能发表个人意见的地方。文学更为包容且易于理解,然而近些年来,文学奖在评选过程中表现出的“古板”作风却不断遭到诟病。罕见地将奖项颁发给一名歌手,不能说评委们没有打破这一古板印象的打算。文学是主观性很强的学科,本就难以公允地选出所谓的“最优秀作品”。诺奖的权威性与其说来自于它每每能挑选出时代最杰出的作家,不如说是因为它总能在关键时期捕捉文学发展的最新动向。1927年,法国著名哲学家柏格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人皆以为实至名归,何也?因为柏氏提出的“绵延”“意识流”等概念对文学界产生了关键性影响。1957年,当欧洲文学界对法国存在主义文学依然充满怀疑时,文学奖颁给了加缪。诺贝尔文学奖始终有求新求异的传统,这也是其常保生命力的原因所在。勇敢地将奖项颁发给鲍勃·迪伦,是评委会为通俗文化畅行无阻的当代寻找文学新意的尝试。在缺少能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师的情况下,此番选择自然是一场冒险和赌博,如果迪伦最终拒绝接受奖项,也不意味着赌博失败,而仅仅意味着诺奖坚持宁缺勿滥的精神追求。
我们也必须看到,恰恰是极钟爱迪伦的人希望他拒绝诺奖。因为无论是他的歌曲还是诗作,都弥漫着强韧的反抗精神,这种明确的自我意识和对极简文风的追求,恰恰在当代世界文学的发展中被逐渐抛弃了。迪伦在《纠结的忧郁》这首诗中如此写道:“如今我再次返回原地,/无论如何我要得到她。/所有的人都明白他们如今对我犹如幻觉。……不知道这所有的一切如何开始,/我不知道他们要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但是我,仍然在途中/只为另一场命中的相会/我们总是有同样的感觉/只是各自观察的角度相异,/这纠结的忧郁。”迪伦的诗充斥着凡人的叛逆和焦虑,从而能够轻易抵达人心。他的诗并无荷尔德林等大诗人笔下对人类命运悲天悯人的思考,他仅仅告诫每一位读者,老老实实地生活和烦恼就好。毫无疑问,放在过去,迪伦作品中的价值观很难入委员会法眼。对于诺奖,迪伦自有拒绝它的理由,而真心喜爱迪伦的读者显然更愿意迪伦将这一理由贯彻到底。
为何如此多的人期待鲍勃·迪伦拒绝诺奖?因为人们从迪伦的歌与诗中发现,诺奖并非唯一的选择,日益封闭的纯文学同样需要呼吸通俗文化的新鲜空气。■施 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