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港剧里的熟脸,《创世纪》里的许文彪、《天地豪情》里的程家雄、《新上海滩》里的许文强……后来他为了患上自闭症的儿子放弃了演艺事业,甚至搬到了香港郊外居住。15日,“国民好爸爸”陈锦鸿现身第七届爱德自闭症国际研讨会,以一位普通父亲的身份现身说法,分享自己和儿子的故事。
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陈锦鸿放弃演艺事业陪儿子
49岁的陈锦鸿与太太杜雯惠育有一名9岁儿子驾桦。三岁半时,他们发现孩子不说话,后来看了专家才知孩子患有自闭症。儿子确诊后,陈锦鸿翻阅了大量的自闭症方面的资料,知道6岁前是自闭症儿童的黄金治疗期,于是他决定暂停手边的全部工作,24小时陪伴和帮助儿子培养说话、学习的能力,还让孩子回到普通学校,让他在正常环境中学习成长。他告诉记者,“别人觉得没希望,我不这么认为,父母的陪伴很重要,我花很多时间帮他语言训练,每天帮他安排功课和练习,通过游戏和比赛鼓励他学习,一年后他就可以上舞台朗诵,还考过全年级第一名,一定有希望的,我来就是给父母打气的。”
自闭症患儿随班就读还有待完善
爱德自闭症国际研讨会主要关注自闭症儿童教育现状,积极推进融合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展学龄期自闭症患儿的随班就读工作。记者从会上获悉,江苏近20年来自闭症发病率有所上升。爱德慈幼总干事王婉馨表示,在自闭症人群中,不仅学龄前儿童的早期康复和干预需求增长很快,学龄儿童的干预需求也日益增长。但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还存在着教学水平不足,教育资源缺乏社会扶持不足等多方面的困难。
在与会专家看来,融合教育,对于这些“星星的孩子”来说,是必要的一步,“一个自闭症孩子的康复,需要家长、特殊教育机构和学校多方的努力,互相配合,共同制定和执行康复方案”。
南京明确普通学校不得拒绝特殊儿童
去年,南京市教育局曾明确发文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普通学校不得拒绝具备随班就读条件的特殊儿童入学,还在全市设立了首批42所随班就读的实验学校,并配有具有特殊教育技能的随班就读教师。
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所长柯晓燕认为,应该将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列入师范类常规学习课程:“从国际数据来看,1943年最早认识这种疾病时,患病比例是万分之三到四,现在平均是百分之一,一百个孩子中会有一个。在自闭症患儿治疗的每一个历程中都需要特殊的资源和辅助,我们原本教育中没有这部分师资力量和储备,儿童心理卫生问题整个服务人群和需要服务相比,只服务了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