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响中国 创享未来】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 北京加快打造“双创”发展升级版
——千龙网·中国首都网第二届全国双创活动周系列报道
【编者按】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创新是中华民族的魂魄,是时代进步的最强音。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展以来,一系列创新创业之举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如今正形势蔚然,这为我国经济体注入了新经济,带来了新动能。在第二届全国双创活动周来临之际,千龙网记者走访了双创高地北京会场,踏入中关村、亦庄等地头,聆听这里的创业故事,感受这里的创业激情,通过图文频全方位多方式多端报道这里正发生的壮丽激盈的一切。
千龙网北京10月12日讯 北京自成功举办2015年双创周活动以来,“双创”效应逐步显现。一年来,北京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创新体制机制、搭建服务平台、营造环境氛围,打造“双创”的升级版, “双创”工作走出了一条“深、特、专、新、活”的特色之路。
深就是深度融合。一批领军企业通过开放资源、变革组织模式带动中小微企业实现融合创新;一批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通过技术合作合资促进产研融合;一批创客精英有效带动草根共同创业,实现多层主体融合;一批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提供联合研发、中试等服务,促进了创客、痛客、极客与平台融合发展,新型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呈现出创业创新链条深度融合的发展新局面。
特就是特色鲜明。北京是创新要素最活跃的集聚地,拥有90余所高校,280余家科研院所,700余名两院院士,1486名“千人计划”专家;北京是全国创新人才高地,吸引了王晓东、王中林、施一公等一批国际知名领军人才;北京是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宝地,培育出了小米科技、美团、乐视等一批独角兽企业。
专就是专业超前。创业创新领域已经由过去的互联网、创意设计等逐步拓展到专业性前沿领域,如互联网+、人工智能+、颠覆性新材料、前沿生物技术等方面,移动VR交互、工业级定制无人机、逆势纳米材料、单克隆抗体药物等一批原创、首创成果不断涌现,科技硬实力显著增强。
新就是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双创”服务不断迭代升级,从提供基础服务的1.0时代、提供增值软服务的2.0时代,演进到创业资源共享融合、专业垂直、生态多维的3.0时代;“双创”组织模式不断演进,创新型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向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发展,演进出了创客孵化、联合办公、创业社区等新型孵化模式, 形成了与硅谷同步发展的创业服务新业态。
活就是活力迸发。全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5.9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61.3件,均居全国首位。2016年上半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1300亿元,同比增长6%;新注册科技型企业3.86万家,同比增长近1倍,累计接近40万家。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万家,占全国的1/4。中关村指数年均增长20.8%,1-8月份,中关村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收入2.49万亿元,同比增长16.4%,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
北京“双创”发展过程中,国家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在京各类创新主体和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资源禀赋和中关村示范区改革试验田切实发挥助推作用,政府、创新创业主体和社会大众实现了良性互动,并形成了四个经验:
一是坚持人才为本。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给予创业创新人才全方位的支持与服务。
二是坚持市场主导。以市场化方式建设运营创业集聚区、众创空间,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撑企业发展,287家中关村企业实现上市,超过1300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四板市场累计服务中小微企业近3900家。
三是坚持服务为上。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对全市70%的项目实行备案管理,取消所有前置审批要求,企业投资项目核准事项减少了65%。20条外籍人才出入境政策,19条工商全流程网上登记注册等改革措施,12条食品药品监管及产业发展政策措施落地。
四是坚持高端引领。众创空间向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发展。以全球视野聚集高端人才,一大批领军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或分支机构,抢占全球竞争制高点。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双创”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制机制创新,打造经济转型新引擎,形成经济发展新动力。下一步,北京将继续按照国家创新驱动战略部署,立足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定位,准确把握创业创新发展规律,多措并举推进“双创”发展。
一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和本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落实好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在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科研经费管理改革、股权激励改革等方面深度挖掘政策潜力,确保政策落实。
二是紧紧抓住人才这个关键,积极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发展氛围,形成有利于广大创业者自主创业的发展机制,努力把北京打造成全球高端创新人才的集聚地,激发“双创”的原生活力。
三是抓好示范,以双创示范基地为抓手,通过资源开放共享、联合技术攻关、创业孵化合作,推进示范基地协同联动,继续打造全国“双创”的标杆和旗帜。
四是深入推进京津冀和本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围绕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构建普惠性税收政策、强化金融支撑功能等关键环节深化改革,构建完善的“双创”生态体系。
五是加快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抓好京津冀区域“4+N”战略合作功能区建设,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支持创业孵化机构、众创空间等项目跨区域布局,搭建“双创”服务平台,促进资源开放共享,推进本市和京津冀“双创”工作向纵深发展,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