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2012年就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年度出生人口会急剧增加,考虑到累积的能量和短时间的释放,最高点的峰值将达到4995万,这些人口进入学校、就业市场、进入老龄后,将会对我国的教育、就业、医疗产生剧烈冲击”。因为这一“危言”,这几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中国人口学会会长翟振武在学界常常被人认为是“保守派”。
面对这一评价,翟振武总是一笑了之。在他看来,一切都在有步骤地进行,未来将达到人口“软着陆”的效果。根据翟振武最新的研究显示:未来五年,将累计新增人口1719.5万,年度新增出生人口达到160万~470万。
至于何时我国将进入全面放开生育的阶段,翟振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这需要五年的观察期,“最终要看生育率能否达到1.8左右的理想值。”
近期,翟振武根据2014年全国一项抽样统计的数据预测:2016年,全面两孩政策的目标人群为9101万人,但其中40岁以上的占49.6%,“也就是说,其中将近一半人都已过了旺盛生育年龄”。这样一个群体,从2017年至2021年,将会累计新增出生人口1719.5万,年度新增人口数量在160万~470万。
“可控。”翟振武说,“虽然目标人群十分庞大,但新增出生人口数量却相对有限,中国能平稳有序地度过‘全面二孩’政策累计生育势能的释放期。”
符合政策者生育数量有限
广州日报:你曾说如果把2012年作为“全面二孩”的起点,未来将对国家教育、医疗、就业造成冲击。这与今年的测算有很大差别,为何?
翟振武:当时是以2005年的统计作为基础,算的是如果2012年全面放开二孩的结果。
测算结果不同有几方面的原因。第一是目标人群年龄结构变化的原因。当时相当一部分育龄妇女相对比较年轻,到2016年,就过了旺盛生育年龄。比如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现在就已经过了旺盛生育年龄。我们的人口结构是中间大两头小,很大部分当时属于育龄旺盛期的人现在过了生育年龄,而当时育龄低龄的人获得了生育时机,但这部分人数较少。这也正是为什么目前9101万目标人群中40岁以上的人就占了近50%的重要原因。放开时间越推迟,生育旺盛期的妇女越少,生育高峰就会越低。
第二是,当时若全面放开二孩,目标人群是一亿三四千万,而现在只有九千多万。
第三是,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随着收入、教育、城市化、生活成本等经济社会因素的快速变化,生育意愿也发生了变化。2014年国家统计局全国调查的生育意愿是43%左右。(放开二孩)越往后推迟,生育意愿也会降低,生育人数也会越少。
广州日报:你预测从2017年~2021年,将会累计新增出生人口1719.5万人。年度新增人口数量在160万~470万人,这个数量是怎样的水平?
翟振武:这大约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前期的出生人口水平,还不及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人口较少的那几年。
从结果来看,虽然目标人群规模仍然很大,但由于生育旺盛期的妇女人数只有50%,符合政策的人群实际生育数量相对有限,总体平均的二孩生育比例较低。
我国劳动生产率还太低
广州日报:这次的测算使用的数据更贴近实际吗?
翟振武:测算主要使用了国家统计局2014年的抽样调查结果。有严密的组织实施方案和严格的质量控制举措,调查人员相当成熟,调查问卷的设计非常合理,可靠性和准确性都较高,共计调查112.4万人。
广州日报:你之前曾说过生育政策的适度放开,可以弥补20年后劳动力供给快速下降,我国将来的劳动力会否面临严重不足?
翟振武:其实,我们的劳动力总量还是足够了,只是劳动生产率太低,我们现在还有9亿多劳动力,到了2035年,还有8亿多。而现在世界所有发达国家全部劳动力人口的总和(15~59岁同口径比较)才只有7.5亿。
可是,中国的GDP产值是10万亿美元,而发达国家则近50万亿美元。我们的劳动力数量比他们多1.8亿,但创造的价值只是他们的五分之一。
广州日报:现在鼓励生育是否为拉动经济,比如说拉动房地产的发展?
翟振武:人口出生增多会有多方面的作用。出生数量增加肯定有利于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但能拉动的量有限。其实人口政策调整主要还是考虑到人口结构、群众生育意愿,人口快速增长已经得到有效抑制等因素。
30年前就布局好全面二孩
广州日报:我国在2013年实施“单独二孩”,才过了三年时间就全面放开二孩,是否过于匆忙?
翟振武:恰恰相反。有些人不了解情况,以为是无奈之举。其实早在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清晰地表述了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要“继续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按照最早的规划,“全面二孩”政策将在“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的第一年放开,也就是2016年。
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是1980年以来生育政策最重大的一次调整。早在1980年,党中央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中就明确表示,“到了三十年后,目前特别紧张的人口增长问题就可以缓解,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
后来到了2004年~2006年,国务院组织了3000多名专家学者参与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提出未来30年中国的综合生育率保持在1.8左右比较合适,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利于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1.8是一个人口学名词,它的含义其实就是“全面二孩”。
到了2008年,当时国家人口计生委专家和实际工作者,在深入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生育政策调整完善三步走的思想,第一步“双独二孩”,第二步“单独二孩”,第三步“全面二孩”。在2011年全国所有的省份完成了“双独二孩”的政策调整,2013年启动了“单独二孩”,2016年实施“全面二孩”。这几个环节紧密相连,是深思熟虑的。
上海东北生育意愿不高
广州日报:前几日,媒体报道了湖北省宜昌市面向全市公职人员发公开信,呼吁生育,这是否意味着目前的生育形势比较严峻,没有达到当初预想的效果?
翟振武:我觉得这是媒体炒作。因为宜昌市发文件,也是鼓励大家生两个孩子,没有说生更多。这个举措是在政策范围内的。
按计划生育对家庭、个人都有好处。当然,有没有必要发文件鼓励可以斟酌一下,外界没必要大肆炒作。
根据我掌握的情况,上海、东北等地的生育意愿不高,河南省农村几乎人人都生两个。北京的生育意愿也很强烈,北京去年有20万人出生,今年预计有30万人。而且多生的,多数还都是“单独二孩”。今年一月才开始放开“全面二孩”,就算生也要到今年11月,大量的会出现在2017年和2018年。
“全面二孩”政策才实施第一年,还有个观察的过程。
广州日报:你之前曾说过,可能要几十年后,计划生育才会变成自愿生育,也就是全面放开,现在看来这个时间会否提前?
翟振武:我个人认为,最近五年时间内,不会提“自愿生育”。五年之后,积压的生育势能会回落下来,那时估计会比全面两孩政策之前的生育水平(1.6左右)要高一些,生育率能达到1.7~1.8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