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供给侧发力 提升居民消费需求

2016-09-27 09:08 福建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服务业供给侧发力 提升居民消费需求

服务业,亦称第三产业,在整个经济和社会运行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生产行业而言,服务业是润滑剂;对于社会需求而言,服务业是刺激剂。服务业虽然承接的是企业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但面对的主要是居民这个市场主体,服务业是为居民提供企业的最终产品及服务。因此,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转化为对最终产品与服务的有效需求,是服务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可以说,居民的有效需求越旺盛,服务业发展越繁荣。

一、近年服务业发展呈现胶着状态

我国的服务业发展和居民需求水平一直呈现正相关形态:改革开放之前,服务业受到压制,居民的有效需求处于抑制状态;改革开放之后,服务业竞相发展,居民需求也获得规模扩张,结构优化和总量持续上升。

但是在最近几年,服务业的发展出现了“胶着”状态,影响了居民需求的提升。第一,服务业的成本大幅上升。成本低廉本来是服务业的优势,但由于人工费用大幅上升,商铺摊位的租金也连年上涨,而且各种税费的负担也很重,导致服务业的外向竞争力下降了。第二,服务业的利润收窄。由于产业结构的转变,价格管制的强化,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的质量有所改善,服务业先进程度提升,使得服务业的市场内部竞争激烈,难以取得高水平利润。第三,服务业内部分化严重。由于互联网经济的兴起,网购的兴起,直接改变了物流的渠道和服务业的业态,导使部分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衰落,另一部分科技型服务业和现代性服务业升级了。当然,服务业的转型尚未完成,难以满足现代市场经济对服务业的需求。

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和消费的拉力发生了变化,居民消费对GDP的贡献已占三分之二,但提升还是相对缓慢,服务业转型升级滞后是个原因。目前,服务业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短板,从居民需求的角度来看,尤其突出。其一,部分质高价优的工业品覆盖面狭窄,代表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科技附加值高,且受居民欢迎的电子产品市场推广不力,以至于居民到外国商场抢购,本国同类产品却滞销;其二,农产品流通方面虽然开设了绿色通道,但到达居民手中的农产品价格仍然虚高;其三,近年热衷于建设大卖场和大超市,但小巷小铺日渐消失,不仅阻塞了商圈微细胞,也使居民生活的便利性下降;其四,电商兴起,支付宝等金融手段跟进,对居民消费是个刺激,但品牌性消费升级受到抑制,消费品销售周期和竞争业态极不均衡;其五,服务业和消费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各地商业设施和营销手段大同小异,难以提振居民需求;其六,文化休闲旅游消费仍然不能满足居民需求,城市的夜市经济缺乏文化品位,节假日景区人满为患;其七,教育、医疗、文娱、体育产业的市场化改革步伐缓慢,除了政府的公办事业引入市场机制不足之外,民营企业难以进入这些部门,优质产品和服务仍然供不应求;其八,互联网经济兴起,分享、众筹、P-P等方式刺激着居民更多消费需求,但相应的政府职能转变和制度改革跟进不够。

二、如何推进服务业供给侧改革

基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改革服务业,创新供给侧,理顺供应链,刺激用户端,应是服务业向前发展的战略取向,同时也是居民消费需求提升的有效途径。怎样推进服务业的供给侧改革,促使其提质增效,最终扩大居民消费呢?我认为应该标本兼治,多管齐下,提纲挈领,互相促进才能奏效。

第一,应精准服务,满足居民消费的偏好需求。供给侧的企业应该瞄准居民的心理偏好、个性偏好、群体偏好的发展趋势,更多提供个性化、异质化、特色化的产品,激发居民的冲动性购买动机,扩大系列性居民消费。

第二,应有的放矢,满足居民消费的品位需求。现今市场的最大消费群体当属70后、80后、90后,当今商家首先要深入研究年轻消费群体的品位和兴趣,理解年轻消费群体的真实愿望和购买动机,才能真正占领市场、扩大需求。

第三,应消除瓶颈,满足居民消费的置业需求。现今国内的中产阶层基本上是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这一群体,这一群体对生活质量和事业都有较高的期许,因此,要鼓励居民改善住房条件的消费需求,尤其鼓励居民投资社区养老保健方面的设施建设,积极拓展居民置业持产的渠道,从而提振居民的大宗耐用消费品需求。

第四,应提升功能,满足居民消费投资动机。有些消费品同时具有消费性与投资性的价值,特别是字画、玉石、金银器、工艺品等等,既有保值性又有增值性,是居民消费的新宠。因此,应大力发展文化市场,同时完善民间投资的评估、交易、流通机制,确保消费品投资市场稳健发育成长。

第五,应创设情景,满足居民消费的体验需求。参与或体验将是新时期居民消费的一种需求形式,针对这种需求,可以鼓励商家企业开放研发进程、制造流程、交易过程,让居民在试尝、试用、试玩、试制过程中萌发购买动机,将是扩大居民消费的一个新路径。

第六,应发展融资信贷机制,满足居民消费的“超前”需求。“超前”需求不是“过度”需求,而是基于生命周期的合理预期而产生的消费动机。目前,中国居民的债务规模总体不高,居民信用体系比较健全,金融部门应规范激励民营信贷机构,鼓励居民合理预设的超前消费,进而提供消费品的市场需求强度。

第七,应追逐潮流,满足居民消费的分享需求。目前,分享经济在国内亦方兴未艾,包括滴滴打车补贴、微信通话免费等。由于互联网的兴起,移动支付方式的流行,技术性认证手段改进增强人们之间的互信,从而使互惠分享方式越来越流行。因此,扩大居民消费一定要借助分享经济发展模式,提高闲置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价格水平,提升服务质量,从而促进居民消费。

第八,应以人为本,满足居民消费的自尊需求。通过教育而完善自身既是居民的现实需求,也是具有深厚潜力的持续性需求。当前,应试教育的需求比较突出,但技能教育、培训教育等还很缺乏,尤其是个性化辅导、人本化指导、即时性引导的教育服务远远不能满足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为此,应引入民营企业,并且将民营企业所经营的教育机构转化为法人资质的事业单位,从而扩大民营教育的规模和比重。

总之,从改善和规范市场供给侧入手,进行制度创新、机制激活,提升市场供应链的效能,进而刺激居民需求,引致居民的潜在需求、本原需求、关联需求,进而提升居民的品位和水平,扩大消费的比率和规模,将是未来中国居民消费市场提升的一条有效途径。

(作者为福建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责任编辑:凤凰(QL0003)  作者:黄家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