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在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实践中有担当的杨仁全

2016-09-22 23:27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文|千龙网记者 陈群

事业是人干出来的。

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正是首都当下落实“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最伟大的事业和最精彩的实践,这些事业离不开各条战线的工作者们。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处处长杨仁全是广大科技创新战线上的一员。在近年来首都科技改革创新发展的历程中,他立足科技创新领域兢兢业业,辛勤耕耘,为首都的科技创新事业“添砖加瓦”。

在日前北京市第六届“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评选中,杨仁全因其政治坚定、作风扎实、能力过硬、业绩突出,获得了“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荣誉称号。

当历史机遇来临,个人该如何乘势而上,这是值得每个人思考的一道题。借此次评选之机,千龙网记者近距离专访了杨仁全,听他讲述在首都科技发展的历史机遇面前,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该怎样在本职工作上做好担当、创新、服务,怎样才能做一名“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以更好地服务首都的建设发展。

姓名:杨仁全

职务: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处处长

简介:男,汉族,1972年7月出生。1995年7月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本科专业,加拿大拉瓦尔大学MBA在职研究生,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2009年8月担任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处处长至今。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紧扣“改革”与“创新”,主动作为、抓重点、攻难点,在创先争优中开创了工作新局面,在服务广大创新主体和科技人员中赢得了赞誉,为首都科技改革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

【作为一名公务员,要能读懂群众的新期待,把广大科技人员冷暖放在心上,坚守职业道德,模范履行公务员义务和行为规范,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服务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有担当、有作为。作为一名机关中层干部,必须具有坚定而高效的执行力,恪尽职守,以身作则,能创造性地落实“科技北京”发展战略。作为处室负责人,需要注重加强团队建设,倡导“责任、服务、创新、和谐”的处室文化,营造和谐干事氛围;注重梳理工作流程,完善工作机制,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

“我从基层来,觉得企业有企业文化,机关部门也应有部门文化。我和同事们一起给处里确定了‘责任、服务、创新、和谐’的处室文化。”在杨仁全看来,处室文化放在第一位的就是责任。责任就是法律赋予这个部门、这个岗位应该担当的职责。所以,第一要担当起法律赋予的责任。如果从政府职能部门来讲,就是要不折不扣的贯彻好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实好市科委党组和委领导班子的具体部署。此外,还要担当起服务对象对我们的要求,比如要求我们这个部门制定的政策能“解渴”,能够给广大科技人员以改革的“获得感”。

杨仁全表示,在日常工作中,遇到问题不回避,碰到困难不退缩,这也是担当。在机关工作,有的时候时间紧、任务急、要求还特别高,这个时候就很考验我们的队伍。因此,在法规处,加班加点已经成为常态。

“担当,就是无论是法定职责还是政府履职或者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期待,我们都要能担当起这个责任,才能对得起公务员这个岗位。有些事情不属于你的法定职责范围,但人家找到你了,你要能拿得起来,这叫担当。把法律赋予你的职责履行好,让你的服务对象满意,这也叫担当。活儿交给你了,你不拖延、不懈怠,把活儿干满意了。这也叫担当!”

敢于担当,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还要有敢于担当所需要的能力和水平。让杨仁全自豪的是,法规处这支队伍,在市科委领导的培养下,无论是组织交给的任务,还是领导交给的担子,都能很好的担当起来。尽管工作很辛苦,但年轻人因此而受到锻炼,一分汗水一分收获,他们与团队一起成长也很快。

创新"已融入工作日常

【围绕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大局,着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科技战略与政策研究、创新平台建设等重点工作;推动建设“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发布“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累计培育674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政策宣讲团”,推进科技政策进企业、进园区、进区县、进院所、进高校,累计组织宣讲会350多场。】

这个时代,创新是个高含金量的“热词”。

作为北京市科委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处的处长,“创新"已完全融入杨仁全的日常工作。

杨仁全指出,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努力提高科技人员改革的“获得感”,实际上是其处室最大的责任和目标,也是工作最大的改革与创新。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牵头处室负责同志,一方面承担市科技教育改革专项小组办公室职能,加强与市级相关部门协调联动,统筹推进重点改革任务,协同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积极做好市人大、市政协对科技改革的监督检查工作。一方面,推动成立市科委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委内重点改革任务,牵头抓好《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首都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京发[2012]6号文)等重大改革任务贯彻落实,牵头编制市科委《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实施方案》。

在推动构建本市“1+N”的创新政策体系方面,按照市科委的统一部署要求,杨仁全和同事们一道研究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京发[2014]17号文),以科技成果处置收益管理权限为突破口,提出了20条重大改革举措。牵头研究制定了《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京政发[2014]11号),加强组织协调,会同市科委相关处室,推动实施民生改善和促进高端产业发展两类12个重大专项,更好地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为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又牵头研究起草了《北京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方案》,提出了7个方面47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任务。

坚持把科技人员需要作为第一信号。在参与科技改革政策的调研和相关文件起草过程中,杨仁全和同事们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把广大创新主体和科技人员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放在首位,大胆探索破除对科技人员和创新主体的种种束缚,积极营造全社会参与和支持创新的生态环境,加快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特别是在这次9月6日召开的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了为创新主体和科研人员“松绑+激励”的28条改革举措,成为本市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着力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的改革新政,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纷纷点赞。

为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市科委的统一协调下,杨仁全和同事们积极创新战略研究机制,具体推动本市与中央单位联合共建“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打造新型智库平台。自2012年以来,每年度持续发布《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报告》,特别是深度参与研究的“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被誉为是首都科技创新发展状况的“晴雨表”。针对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部署开展专题研究,推动京津冀三地开展“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战略研究”。

加强科技政策研究制定与实施,杨仁全和同事们准确把握创新需求,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全面推进科技创新政策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建设。推进完善科技立法制度,突出“开门立法”,密切联系群众,增强立法的针对性,切实做到“立法解决问题,立法为群众办实事”。

在创新科技政策宣传机制方面,杨仁全和同事们推动组建了“北京科技政策法规宣讲团”,强化“送政策”与“送服务”相结合,完善政策宣讲服务链,编发《政策法规速递》,创设宣讲团微信公众号和QQ群等方式,推进科技政策“进企业、进园区、进区县、进院所、进高校”。累计组织宣讲会350余场,服务创新主体超过4万家次。从“深入基层调研-研究制定政策”到“宣讲政策进基层-帮助基层了解政策、用好政策”再到“跟踪反馈政策需求-修订完善政策”,探索实践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坚持换位思考服务者角色

【始终坚持“换位思考”和“服务者角色”,在服务大局、服务基层中展示出了首都科技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我大学毕业后就在研究所工作,后来研究所2000年转制成企业。既在研究所也在企业工作过,同时又是科研人员,做过科研,还是‘北京市科技新星’。有一次我和科技新星们座谈,他们发现的问题,和我的感受是一样的。正是因为基层的科研实践,他们没聊到的问题,我也知晓。”

在采访的过程中,杨仁全一再表示,自己从企业来,在基层工作的经历,使得自己一方面学会了换位思考,知道企业在想什么,企业需要什么;另一方面,知道机关该如何去为企业服务。

杨仁全认为,在具体工作中,首先应该多一些换位的思考,设身处地的为服务的对象着想,他们所面临的困难和他们的需求,以及紧迫性。其次,可以在服务的方式方法上去进行创新,如何可以更加简洁便民。当你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的时候,你服务的态度、方式和方法也就随之改变。再有,服务一定要践行,不要只是挂在嘴上。有的人把服务的口号举得很高,但没落实到行动上。不做服务“口头上的巨人”,要做服务的践行者。

杨仁全表示,对于法规处来说,制定政策就是一种服务;送政策“进企业、进园区、进区县、进院所、进高校”,也是服务;帮助他们解读政策用好政策,更是服务;指导他们如何填报申报材料,还是服务。在杨仁全眼里,服务无处不在。只有做好了服务,干群关系才会更加和谐。

谈及政策宣讲团送服务,杨仁全表示,自己原来在研究所工作的时候,也不知道市里原来还有那么多的好政策。政府部门是政策的制定者,知道政策的要点是什么,但创新主体他们不一定知道。比如有的科学家很有实力,但由于政策的要点把握不准,吃不透,影响了申报水平的发挥。成立宣讲团,就是要把我们的政策,送到创新创业人员手中,让他们用好、用足。

为了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杨仁全和同事们还积极探索部门联动审批,推进科技创新“放管服”改革,通过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设置专门受理场所以及运用互联网思维探索网上审批等方式,为创新主体提供政策咨询答疑、材料受理等便利化服务……这些举措都是为了更好的支持创新创业。

“在政治上素质过硬。在品行上,让身边的人感受到充满正能量。在业务能力方面,本领要过硬,在某些方面能做旗手和标杆。”当记者谈及一个“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时,杨仁全给出了上述他心目中理想的答案。

在首都科技战线,还活跃着许许多多像杨仁全这样的优秀科技工作者,他们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砥砺奋斗,为首都的科技创新建设保驾护航。

在访谈中,杨仁全反复强调的是,个人力量是很微小的,关键是在于团队,所做的这些,都离不开组织和领导的信任与培养,离不开同事们的支持,离不开部门间的协同,这份荣誉应该属于服务首都科技创新的所有公务员。

责任编辑:董佳兴(QN0008)  作者:陈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