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的压力和“虚”的诱惑

2016-09-19 08:12 北京商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9月18日,央行公布了三季度城镇储户、企业家和银行家的三张问卷调查报告。其中,50.9%的企业家和54.7%的银行家都认为宏观经济偏冷。当下中国经济仍在L型的底部盘桓,企业投资意愿不足,银行新增贷款居然几乎全部仰仗个人房贷,“偏冷”并不令人奇怪。

与此同时,未来3个月准备出手购买住房的居民占比16.3%,相较上季度提高1.3个百分点。考虑到近期一二线城市扶摇直上的房价和纷纷杀回马枪的限购,这个数字并不令人意外。

既不奇怪,也不意外,因为实业偏冷和楼市发烫,已经成为今年中国经济的显著特征。这一点的意义,也许需要一二十年后才能看得更加透彻。只是,企业大笔囤钱,居民拼命买房,这个令人不安的趋势和预期怎么破,连一两年都等不了。

一个健康稳健的经济,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条腿走路,相辅相成,才能既快又好。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的日子难过,一方面是国内土地和用工成本的上升,另一方面是国外市场的萎缩,让实业赚钱着实不容易。这是经济周期的一般规律,并不是中国特色。伴随着经济下行和市场出清,伴随着过剩产能和僵尸企业的大幅压缩,总供给和总需求在一个新的更低水平实现再均衡,企业的投资开始恢复,进入一个新的增长周期。

然而,当下的中国制造业企业,面临着两个方向上的考验:一个是压力,一个是诱惑。首先是压力,也就是供给侧改革所致力于解决的制度性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今年以来,供给侧改革全面发力,在煤炭、钢铁等行业取得很大成效,但距离预期还有一定距离,在保增长和稳就业的压力下,没有办法做到真正的出清。在以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制度性交易成本高企被发展增量所掩盖,企业感受不到痛处。如今,当经济增长放缓,这一问题便凸显出来,分外刺痒,退无可退。这一成本很大程度上是税费成本、管制成本和寻租成本,哪一块降下来都是真刀真枪的断腕刮骨、简政放权。制度性交易成本没有大幅客观的降低,制造业企业很难轻装突围。

其次是诱惑,来自“脱实就虚”的赚快钱诱惑。源源不断的流动性,因为“理性”算计,因为增值诉求,都选择进入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寻求庇护。去年的股市暴涨和今年的楼市高烧,都是宽松货币政策的大势使然。这种预期正在泛化和强化,使得决策层在稳增长和调结构方面的种种努力,面临着极大干扰和破坏。特别是,当7月央行新增贷款数据出来之后,市场大哗。企业借钱投资的动力萎靡不振,居民贷款买房的热情烈火烹油,“脱实就虚”并非杞人忧天,而是必须全力逆转的危险预期。如果大家都在赌房价永远上涨,将房地产市场过度金融化和资本化,实业企业难以抵挡这个诱惑,难以拒绝这个泡沫。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巨浪成于微澜之间。对于“脱实就虚”,中国经济不可不防。

责任编辑:李继业(QF000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