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北京9月18日讯 近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更新对日本食品因核泄漏事件的自动扣留检查措施(第99-33进口警示),删除部分限制进口食品。据该预警(IA99-33)消息,2016年8月,日本政府解除了来自福岛县的布朗小褐鳕(Hackeling)、脂肪六线鱼(Greenling)、大理石鲽鱼、平背魮和红色半滑舌鳎的禁令。美国FDA承认日本政府采取的措施,从禁止进口清单中删除上述产品,并将其列入自动扣留检查名单。
资料图(源自网络)
资料显示,食品中的放射性物质有来自地壳中的放射性物质,称为天然本底;也有来自核武器试验或和平利用放射能所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即人为的放射性污染。由于生物体和其所处的外环境之间固有的物质交换过程,在绝大多数动植物性食品中都不同程度的含有天然放射性物质,亦即食品的放射性本底。由此可见,食品中含有放射性核素并不是能吃或不能吃的判断依据,食物中放射性核素含量在极低水平或者本底水平,只要不大量食入是没有问题的。如果食物中放射性核素的含量超过国家标准限值,食物就不能食入。食物中放射性核素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由于摄入污染食品后,放射性物质对人体内各种组织、器官和细胞产生的低剂量长期内照射效应。当食品中的放射性核素含量检测结果达到表1的数值时,应采取补救行动或防护行动。
误食核污染的食物怎么办?
如果大量误食入放射性污染食物,应尽快就医,但少量食入的难溶性或微溶性放射性核素在最初的2~3天内,主要由粪便排出体外。如铈-144、钚-239、钋-210由粪便可排除90%以上。综上所述,大部分食入的放射性核素就像小学课文《一个豆瓣的旅行》中豆芽一样,经过短暂的消化道旅行,就排出体外,不对我们身体起大的影响。
食入的放射性核素进入到人体后,少量会参与人体代谢,均匀或选择性的分布在人体的不同器官中;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自身衰变不断减少,同时随着人体的新陈代谢通过皮肤、消化系统或泌尿系统等排出体外。比如,经各种途径进入体内吸收入血的可溶性放射性核素,主要经肾随尿排出,如钠-34、碘-131、氚等进入体内后第1天尿中排出量占尿总排出量的50%左右,3天内占尿总排出量的90%左右。所以,摄入放射性核素后对人体的危害,与放射性核素的辐射类型、能量、半衰期,摄入的放射性核素数量及核素在体内积聚的部位有关。控制内照射的基本原则是防止或减少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