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钰 金陵晚报记者 陈菲
俗话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可是,对于老百姓而言,辛辛苦苦赚钱不容易,万一赔了怎么办?所以,绝大多数人在理财时都会选择“保本型”。然而,南京市民林某在一期保本理财到期后,经银行理财经理推荐,选择了一款股票型理财产品。结果,45万本金仅剩下30余万。林某傻了,为挽回损失,他将银行告上法庭。该案经过一审、二审,林某最终赢得官司,拿回了全部损失。
现实生活中,理财者因银行的不当销售行为而血本无归的并不少见,南京中院在审理此类纠纷时,适当强化金融机构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责任,从而有效规范银行的销售行为,避免投资者因专业性欠缺导致不必要的损失。
买理财却蚀本 谁赔?
林某自2014年起多次在某银行购买保本型理财产品。2015年6月,其购买的一款保本型理财产品到期后,在该银行理财经理的推介下认购了一款股票型理财产品。后林某准备赎回时发现其认购的45万元,仅剩下30余万元。为此,林某将银行诉至法院,要求银行赔偿其损失14余万元及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利息损失。
庭审中,银行确认林某的客户风险等级评定为稳健型,可购买理财产品风险等级亦为稳健型或保守型。虽然林某此次购买的理财产品为股票型基金产品,具有高风险性,但林某系在银行自助设备上完成交易,该购买行为系林某自行操作,购买成功后打印给林某的交易凭条上亦注明系股票型基金,且林某购买该产品后一个月内均未表示异议,故对该理财产品性质林某是明知的,银行在销售过程中不存在过错。
一审判决:
银行担七成责
一审法院经审理后认为,银行主动向林某推介了经评估不适合林某购买的案涉基金产品,且银行未能证明其将最大损失风险以显著、必要的方式向林某作出了特别说明。林某购买案涉基金产品系基于银行的不当推介行为,否则相应损失无从发生。因而,银行的过错行为与林某的损失间具有相当因果关系。
同时,法院还认为,林某作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未依照自身状况进行合理投资,疏于对该产品进行了解和关注,对损失的发生亦具有相应过错。
综上,一审法院认定林某对其本金损失承担30%的责任,银行承担70%的赔偿责任,林某主张的利息损失不予支持。一审判决后,林某、银行均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
二审判决:
银行承担全责
南京中院二审认为,银行在推介案涉基金产品时未能根据案涉基金产品的风险和林某的实际状况履行适当的告知说明义务,未能确保林某在充分了解投资标的及其风险的基础上自主决定,具有重大过错。相较而言,林某疏于依照自身状况进行合理投资的过失较为轻微。
因此,为强化专业金融机构履行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责任,提升金融消费者信心,维护国家的金融安全和稳定,对一审判决认定的责任比例予以纠正,依法改判由银行对林某的实际损失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关于林某主张的利息损失问题,二审法院认为,该项主张属于可得利益和间接损失,而侵权损害赔偿的目的在于填补被侵权人所遭受的实际损害,故酌情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同期活期存款利率予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