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与安生》 小情感映射大时代

2016-09-12 18:40 成都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七月与安生》 小情感映射大时代

作为一个从未看过安妮宝贝作品的人,看《七月与安生》这部电影,毫无压力,反而有些惊喜。电影的容量和厚度,已然超越了时下流行的青春片或者爱情片,更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对“IP改编=骗钱”的偏见。事实上,今年暑期档的喧嚣和票房的回潮,恰恰证明了“IP潮”和“小鲜肉”不是救市法宝。

作为一个直男,直视银幕上两名女生从浴室比胸到撕,边看边为陈可辛、曾国祥这两个男人叫好,怎么他们这么懂小女生的小心思小九九?以及两个香港人又怎么能够这么接地气?用大时代来讲述小女生的小心思,同时也用小情感来映射大时代,现实主义的根在80后、90后的故事中依然开花结果。

13岁时“被选择的相遇”是奏响青春序曲的第一个音符。七月(马思纯 饰)与安生(周冬雨 饰)从踏入中学校门的那一刻起,便宿命般地成了朋友。她们一个恬静如水,一个张扬似火,性格截然不同、却又互相吸引。她们以为会永远陪伴在彼此的生命里,然而青春的阵痛带来的不是别的,而是对同一个男生的爱。

原著故事可能半小时就拍完了,但当电影把七月与安生的故事从13岁一直讲到30多岁,时间、空间的变化和延续让两个女生成长中经历的友情、爱情,以及人生的感悟成为整个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的缩影。在个体生命中植入时代感和集体回忆,是陈可辛电影中津津乐道,一脉相承的。即使做了监制,他也很好地把这种精神气质传承给了年轻的导演曾国祥。而曾国祥则用欧式的镜头语言和欺骗性叙事反转,让这部电影充满了更符合年轻观众口味的现代感,文艺腔的台词独白也毫无违和感。

两女一男的三角关系,在电影故事里其实很俗套。但《七月与安生》的独特之处在于用完全的女性视角关照两名女生的人物关系。电影不是两个女人对男人和爱情的争夺,而是人生中一场关于自我和自由的左右互搏。她们是一个人心中的两个自我,是自我的对抗与和解。电影落幕,回头看,那一切是过往,是你与我走过的曾经。

90%的女生都像七月,但这90%的女生心里也许都藏着一个安生。想要岁月静好,也想浪迹天涯。想做到人见人爱,却做不了自己,做了自己,却灵魂不安生。电影里的欺骗性叙事也在暗示,安生是七月,七月也是安生。电影里互换人生的主题也让人想起基耶斯洛夫斯基《薇诺妮卡的双重生活》的镜像生命。很多人可能在某一个年龄的时候是七月,但是年纪大一点就变成安生了。有些人本来可能是安生,到一个年纪又变成七月了,互换人生不一定跟别人换,就是自己跟自己换。这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是每个人都想象过,甚至经历过的人生。这种奇妙的感觉就像里克尔在诗中描述的那样: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走,无缘无故在世上走,走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死,无缘无故在世上死,望着我。

责任编辑:凤凰(QL0003)  作者:卫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