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拜爆红 共享自行车尚需慢炖

2016-09-12 08:52 北京商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夏末秋初,整个科技圈被“摩拜单车”和“ofo”刷屏,这让公司内部员工有些受宠若惊。有人说这是受益于共享经济的风口,有人认为这源于业界对再塑滴滴的渴望,不过共享自行车玩家仍需要较长时间梳理用户体验、公司布局节奏以及商业模式,对于这个新兴行业从业者而言,“继滴滴后下一个现象级公司”更想要的是时间。

褒贬不一的出行神器

北京著名的酒仙桥堵点似乎任何时候都没有一路畅通过,机动车要有足够的耐心才能通过那段去往京密路或望京的十字路口,而这几个红绿灯是刘威(化名)从望京的家到酒仙桥的必经之路。近些日子,在堵车间隙他偶尔看到几辆橙色轮毂的自行车混在车流中,一辆、两辆……在他发现第四辆的时候忍不住去打听,得知这种车叫做“摩拜单车”。

像刘威这样亲眼在北京见过摩拜单车本尊的人并不多,因为它目前仅在五环内投放,整个北京仅有接近5000辆单车。在自己车辆限行的前一晚,刘威查看了家附近的摩拜单车分布,“大概有十几辆车停在小区附近”。刘威回忆道,“可是第二天9点多准备出发时,我家附近就只有2辆车,望京大部分的车都集中到望京SOHO和绿地中心周围了”。

第一次体验摩拜单车的结果是刘威也没有想到的:他在车辆显示位置没有找到车。“我在地图上显示的位置附近几乎都找了,什么小区里啦,楼间缝隙啊之类的,可是都没有。等我找到第二辆车骑上去一个小时过去了。”这让刘威有些失望,就连摩拜单车独特的外形、高科技的卡路里记录、无需像市政自行车一样办卡、不用找固定车桩停车等优点都没法让他再提起兴趣。

也有单纯被摩拜单车的颜值吸引的用户,易斯憧(化名)就是个典型。最近小易在距离下地铁前两站,她一定会打开摩拜单车的App寻觅离自己最近的单车位置。“坐公交也是1块钱,骑摩拜单车半小时之内也是1块钱,能锻炼身体,还能在朋友圈秀秀帝都的高科技,一举两得。”易斯憧自己也是从朋友圈里了解到这种新型出行方式的,从摩拜的公众号内容和新闻中,她才知道原来摩拜单车的外形不是那么简单,实心车胎、铝合金车身、带GPS功能的智能车锁等,在外貌党易斯憧看来全是亮点。

她在朋友圈描述:“从地铁口到家1.9公里,和摩拜单车一起回家,大飙汗!”并在留言处附有解释,“主要是这车忒重,女汉子的我表示双手拎起都有问题”。其实,诸如此类对重量的吐槽是摩拜单车用户的普遍反应,相比之下“没有车筐”、“不能调节座椅高低”云云都显得容易接受得多。

身在海淀的学生族小超(化名)首次的摩拜单车体验没有刘威和易斯憧那么特别,但是他更有发言权。停在地铁口的车辆和之前看过的相关新闻让小超与摩拜单车的连接十分顺畅,这也让他更关注于车辆的质量和密度。“摩拜的车子质量好,样子更好看,份量也更沉。”让小超做出比较的是另一家共享自行车ofo的产品小黄车。

相比于摩拜单车,小超对小黄车更熟悉,那是自己从今年3月开始每天都在用的出行工具。据他回忆,那个时候学校里突然多了很多辆小黄车,有统一的外形和颜色,当时ofo团队的工作人员也恰好在校园里进行宣传,学生的猎奇心理和短途出行刚需让当时的小黄车吸引一大批拥趸。

用小超的话说,“小黄车基本满足了校内通行的需求,比如从宿舍到办公室,从办公室到食堂,在没有小黄车之前我都是步行,也就10分钟之内的路程,有了小黄车之后就多了个选择,不过一般也是看到眼前有一辆才会使用”。

像小超这样同时使用过小黄车和摩拜单车的人仅限于高校学生,原因在于ofo目前仅针对高校师生开放,而摩拜单车在校园和社会区域都有投放计划。如果在同样的位置,让小超选择摩拜单车还是小黄车,他都不用思考,“肯定用小黄车”,“因为在校园的范围内,小黄车的费用一般不超过3毛钱,摩拜要1块钱”。价格的优势让小超忽略了小黄车与摩拜单车PK下凸显出的质量硬伤,“车身单薄”、“刹车是坏的”、“轮胎被压扁了”……这是小超和他的小伙伴们给小黄车总结出的质量隐患。

新晋网红的甜蜜负担

用户的捧贬让摩拜单车和ofo人气高涨,但让它成为舆论爆款的功臣还是各路媒体的追逐。从摩拜单车8月15日进入第二座城市北京试运营之后,相关报道爆发式刊出。“这让北京市民的认知和接受速度很快提升,我们都没有想到。”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如是说。“我们在北京投放的速度比上海快很多,在上海摩拜用4个月投放了1万辆出头,我们在北京半个月多就做到3000多辆。现在全北京大概有5500多辆车。”

北京用户的高接受度让摩拜也有不少小烦恼,比如说投放速度与用户规模和市场教育的平衡。胡玮炜将这关系比做车的双轮,“没办法单独冒进,如果车辆特别多,App用户不够,市民不了解,投放风险很大,如果App下载激活客户多,但路上很难找到车,对用户也是一个很大的挫伤”,她向北京商报记者坦承“现在距离理想状况还有巨大的距离,用户教育几乎都没怎么做,违规停车比较普遍,说实话在车辆投放初期,我们对用户的违停更多的是提醒、劝导和警告,他们需要时间去熟悉,他们需要了解、学习规则,我们也需要时间逐步摸索出更适应北京的运营办法”。从一定程度上说,这也是摩拜一朝爆红的另一面。

从摩拜单车和共享自行车这个概念在圈内火了以后,已进入市场一年的ofo也发生了悄然变化,ofo位于海淀的公司开始接待大量客人,他们的身份有记者、投资方还有慕名寻求合作的品牌方,公司整天都是风风火火的状况。摩拜的整个团队也是一片繁忙,本应该是休息日的周六,胡玮炜都在办公室面试新人,摩拜单车CEO王晓峰则回到第一个入驻的城市上海,出现在同济大学与摩拜单车发布会的现场。(下转C2版)

责任编辑:李继业(QF0004)

猜你喜欢